大观通宝是北宋徽宗赵佶在大观年间(公元1107年至1110年)所铸造的年号钱。宋代在铸造钱币上有一个典型的特征,就是每换一种年号就开炉铸新币,若年号与宝文相重,则更铸非年号钱。因此,宋代的钱币版别特别多,钱文,也就是钱币上的文字也有楷书、草书、隶书、行书、篆文等等,其中最为特别的当属大观通宝,采用的是北宋徽宗的“玉划银勾”瘦金体。
宋徽宗赵佶在书法上有较高的造诣,他在学黄庭坚、薛曜、褚遂良的基础上,创造出独树一帜的“瘦金体”,瘦挺爽利,侧锋如兰竹。他首创的瘦金体,更是开创了一大流派的书体。
大观通宝还有一个特点是背面无铭文,而且有铜钱和铁钱之分。因为北宋时期战争频繁,官方铸币泛滥,民间也有盗铸,所以铜货短缺,最终开铸铁钱。
大观通宝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等多种版式。这指的是钱币的直径,北宋的时候小平钱的直径一般在2.4至2.5厘米,而折二的在2.7到2.8左右。其中其中又以折十钱钱文最为美观,小平钱中有些版别也极为上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