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基本制度,他持续了一千三百余年,一直到1905年才彻底废止。
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发布“上谕”,宣布 “自丙午(1906年)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这一天也被称为科举制度废除日。
科举制度创始于隋朝,自隋以后各封建王朝均设科考试选拔官吏,隋炀帝时设置进士科,唐代在其基础上复置秀才、明法、明书、明算诸科,宋代又将其进一步完善,明清时期以《四书》、《五经》的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科举制度逐渐僵化。
19世纪80年代后,随着洋务运动的发展,以及受西方影响,科举制度发生改变,加设经济特科,废八股改试策论,但科举制度的本质并没有改变。1905年9月2日,袁世凯、张之洞等六位督抚联衔奏请立停科举,以便推广学堂,咸趋实学。清廷诏准自1906年开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科举制度被正式废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