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青是一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其最早是源于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在西周,万物萌动之时,迎春郊游就已经成为了礼制,根据《礼记·月令》载:“立春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至,以迎春东郊。”先秦时,齐国有“放春三月观于野”之俗;鲁、楚也有春日出游之习。这种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
踏青的起源也与上巳节的出现有关,到了汉代,基本上承袭了先秦的“迎春”习俗,除了皇帝百官举行“迎春仪”之外,各郡县也有迎春之礼;魏晋之后,上巳节定在三月初三,这个时候上巳节的习俗逐渐被水滨裢禊、曲水流觞、踏青等活动取代,而成为游春娱乐的盛会。到了隋唐时期,踏青已经成为了一种十分普及的民俗活动,尤其是在春暖花开的时节。
大约是在唐朝开始,清明节也开始踏青了,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伴之以踏青游乐的活动。由于清明上坟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余,顺便在明媚的春光里骋足青青原野,权作节哀自重转换心情的一种调剂方式。因此,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作踏青节。
经过多年的发展,融汇了寒食与上巳两个古老节日精华的清明节,终于在宋元时期形成了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辅以春游踏青的传统节日。宋朝的踏青活动也就集中在了清明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