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农民丰收节”
古代“农民丰收节” 导读:

  在民间每年也要举行相类似的祭祀活动,土地庙是古代村村必有的祭祀场所。土地庙所供形象大都是白须白发、和蔼可亲的老人,俗称“土地公公”。因他亲切慈祥,善助乡里,民间对土地神敬而不畏。土地神有配偶神,称"土地奶奶”,与土地公公共享香火,无特殊职司。乡民认为祭祀"土地公公”后,能消灾免祸,保佑一方平安。旧时凡有死人事、必到土地庙前“报庙”。一般各地在祭宗祠、扫基、破土、下葬时都要先祭土地公,俗称“祭后土”。夏历二月初二为土地公诞辰.又叫“社日”,家家作祭,庙宇中除供拜外,还演百戏娱神,为土地公作寿。有的地区还把夏历七月七日作为社神寿诞之曰,俗称“土地会”。

  “社日”古代农民一个喜庆欢乐的日子,祭祀之余,唱社戏,饮酒放歌,不亚于今天我们过盛大节日。唐代诗人王驾有咏社日诗:鹅湖山下稻粱肥。豚珊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日散,家家扶得醉人归反映了农家祈求丰收的那种欢愉心情。

...
热点动态
【阿族说时令】春节祭祖和清明上坟有何不同?
扫墓和上坟是中国人祭祀祖先的一种重要活动,时间一般在忌日、清明节、大年三十或者正月初一。大年初一上坟祭祖的习俗,在全国很多地方都有流传。这种祭祀先人的活动从上古时期就出现了,在商代正式成为制度。在商朝人看来,家中的先人离世后,也能在天之灵能够看见后代祖孙的生活,所以要祭祀祖先,向祖先求福,希望祖先能够庇护子孙,消除灾难。这一祭祀观念也一直影响着后人,秦汉时期,祭祀祖先已经成为了具有普遍性不可缺少的礼仪活动,加上官方的推崇,便自上而下的盛行起来。大年初一祭祖跟清明节上坟是有差别的。在古代,春节(新年)祭祖的地点一般在郊外的墓地或是宗祠家庙中,仪式非常隆重,气氛也很庄严,有的地方会在祭祖的同时一并祭祀天地神灵。祭祖对祭祀的供品有着要求,主要有三牲饭菜、三茶五酒等,整个仪式由家长主祭。祭拜也必须严格按长幼顺序进行,不可逾越。人们烧三炷香叩拜后,向神明与祖先祈求丰收,随后烧纸,俗称“送钱粮”。发展...
3100次浏览 查看阅读>>
杨氏发生大事情啦!!!
昨天,2017年3月28日(农历三月初一),广东省茂名市兰石镇吴川顿谷村举行了一年一度的祭拜粤西仲荣公始祖春祭盛典,来自广东吴川市、茂名市的杨氏宗亲以及全国各个地区的上万名杨氏宗亲参加了祭祖盛典。昨天是一年一度的粤西仲荣公拜祭日,各地杨氏宗亲纷纷前来祭祖,现场人山人海,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彩旗飘飘,热闹非凡。祭奠活动特邀文车国际醒狮队以及多项舞台艺术节目到现场表演,为祭祖盛典添喜助兴。敲锣打鼓,鞭炮齐鸣,十分热闹。更有杨氏宗亲乘坐私人直升机前来祭祖,慎重追思,缅怀先祖,不忘祖,不忘恩。祭祀品丰富多样,寓意杨氏族人年年好丰收,日子红红火火。杨氏先祖功勋卓越,光照后人,举行隆重、庄严的祭祖仪式,万人齐拜,震撼全场!行三拜之礼,表后人缅怀之心。愿先祖保佑我们杨氏家人身体健康,事事顺心,家庭幸福,保佑杨氏家族繁荣昌盛,人才辈出!祖德千秋,恩泽后代!天下杨氏一家亲!祝杨氏族人人才辈出,幸福安康!愿杨...
4725次浏览 查看阅读>>
上巳节有哪些习俗?为什么古代会把上巳节当做女儿节和情人节?
上巳(sì)节,俗称三月三,是中国最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上巳”二字由干支纪年法而来,民间以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为“上巳”。到了汉代,就把上巳节定为一年一度用来祓禊的节日。《后汉书·礼仪志上》就有关于上巳节的记载:“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为大絜”。那么,人们为什么要在上巳节清洁自己呢?上巳节有什么特别的习俗呢?用沐浴祓禊来扫除晦气相传上巳这天是黄帝的生日,也是传说中西王母的生日。每年这一天,人们都会要到水边去祭祀,并用香熏的草药来沐浴,用来扫除身体上的污垢和晦气。周朝时,上巳节“祓除衅浴”就已形成一种制度,并有专门的巫祝掌管此事。“禊”就是清洁的意思,“祓禊”就是通过自洁而消除致病因素的仪式,同时祈求福祉降临。每年这一天,上到官吏百姓(隋唐以前,百姓是指豪强,有身份的人才有姓氏),下到黎民黔首,都穿上春装出城游玩,或到水边沐浴洗漱,用来祓除不祥,祈求来...
11668次浏览 查看阅读>>
【春节祝福】春节过年古诗大全!
爆竹声声除旧岁,牛年牛气喜迎新!春的到来,需要诗的陪伴,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在诗乡团圆中迎新年,庆新春!春节过年古诗大全1《元日》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2《癸巳除夕偶成·其一》黄景仁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3《癸巳除夕偶成·其二》黄景仁年年此夕费吟呻,儿女灯前窃笑频。汝辈何知吾自悔,枉抛心力作诗人。4《凤城新年词》查慎行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5《迎春》叶燮律转鸿钧佳气同,肩摩毂击乐融融。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6《人日思归》薛道衡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7《除夜雪》陆游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8《拜年》文征明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9《除夜作》高适旅馆寒...
1784次浏览 查看阅读>>
元宵节为什么又叫上元节?你知道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吗?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时间是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最重要、最热闹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也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上元节的来历早在汉朝时期,道教中的五斗米道把天、地、人尊为“三官”,又叫做“三元”,并将之与节候相配,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一般正月十五都被用作祭祀天帝祈福的日子。到了南北朝的时期,三元都要举行相应的庆典,而上元是最重要的,因为这一天是年初,是天官赐福的日子,有祈求全年平安的意思。到了后来,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废弛,上元庆典却经久不衰,深受人们的喜爱。因此,元宵节就是上元节。前者是民间节日,后来源自道教节日,合二为一。上元节的传说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猎杀它们。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
1453次浏览 查看阅读>>
25幅清明节常用对联,你还知道哪些清明节习俗和对联
清明节扫墓历史悠久。人们在祭扫先人的同时,还会书写对联。清明节的对联往往很有讲究,既要应景,又要能够寄托哀思之情。古往今来留下了众多描写清明节的好对联,其中有三副堪称绝妙:壹胸中留太古春,慈悲恻隐,奈何不慭遗,天苍苍,野茫茫,魂魄归来,回首当年卵翼恩,予小子茕茕在疚;眼底剩昆明劫,石烂棋枯,可能算仙去,草离离,雨丝丝,清明到了,只有一副沧海泪,吾长者冥冥鉴兹。这是作者在清明节时怀念父亲而写的对联。上联说的是作者对自己不能报答父爱的一种愧疚。下联则是作者在清明节时缅怀父亲生出的难过之情。贰海棠开后,燕子来时,良辰美景奈何天;芳草地,我欲醉眠,楝花风,尔且慢到。碧澥倾春,黄金买夜,寒食清明都过了;杜鹃道,不如归去,流莺说,少住还佳。这个长对联是嘉定花神庙的对联。虽然是描写春天百花的场景,却截取了清明节时期的景色,让人觉得十分生动。叁冢上烧钱,灰逐微风成粉蝶;池边洗砚,墨随流水化乌龙。明代才子王...
1630次浏览 查看阅读>>
文史图集精选
元末农民起义:土地兼并问题和阶级矛盾得到缓和
元末农民起义:土地兼并问题和阶级矛盾得到缓和
元末农民起义:土地兼并问题和阶级矛盾得到缓和,元末农民起义发生在公元1351到公元1367年之间,但是元末农民起义的原因却
蒋王庙原先真有庙 祭祀南京史上最早的“土地神”
蒋王庙原先真有庙 祭祀南京史上最早的“土地神”
蒋王庙原先真有庙祭祀南京史上最早的“土地神”,蒋帝祠,就是蒋王庙。供奉的是东汉末年秣陵(南京)县尉蒋子文。今天蒋王庙已无迹
古代户籍的重要性:流民既无土地无法参加科举
古代户籍的重要性:流民既无土地无法参加科举
古代户籍的重要性:流民既无土地无法参加科举,以往学界对明清户籍制度的研究,多从国家对社会的影响和控制角度进行探讨,注重从
每年岁贡200万两:割让大片土地的宋仁宗“盛世”
每年岁贡200万两:割让大片土地的宋仁宗“盛世”
每年岁贡200万两:割让大片土地的宋仁宗“盛世”,说宋朝,当然要说大家公认的宋朝最好的宋仁宗“盛世”,宋朝的其它年代更是垃圾到
秦朝的土地私有制度是怎么样的?土地真的是私有的吗?
秦朝的土地私有制度是怎么样的?土地真的是私有的吗?
秦朝的土地私有制度是怎么样的?土地真的是私有的吗?,秦朝的土地私有制度是怎么样的?土地真的是私有的吗?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
清朝前期的土地整合:红薯的引进促进人口发展
清朝前期的土地整合:红薯的引进促进人口发展
清朝前期的土地整合:红薯的引进促进人口发展,第一,棉花的种植。棉花种植能解决穿衣服的问题。在明代,推向全国,由江南向江北
乾隆确保粮食安全 田间调研奖励“优秀农民”
乾隆确保粮食安全 田间调研奖励“优秀农民”
乾隆确保粮食安全田间调研奖励“优秀农民”,始建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总建筑面积达650平方米的新疆吉昌清代粮仓这才
中国农民丰收节在哪一天?古代有丰收节吗?
中国农民丰收节在哪一天?古代有丰收节吗?
中国农民丰收节是我国在2018年设立的,为庆祝农业丰收、五谷丰登的重大节日。丰收节一般在每年的农历秋分,秋分是阳历的9月23日,但是每逢闰年秋分就是阳历的9月22日。“中国农民丰收节”可不是一般的节日,是亿万农民庆祝丰收、享受丰收的节日,也是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生动体现。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你知道古代有哪些庆祝农民丰收的节日吗?在农经时代,“民人以食为天",食物是维持人类生存的最根本的需要,故把食物比喻成“天”,因此,“农,天下之事”,天下最大的事莫过于农。土地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