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节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节 导读: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节,又名洪洞大槐树文化节,是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旅游景区在每年清明节前后举办的大型文化节日。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节首次举办是在1991年4月,2008年6月7日,大槐树祭祖习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洪洞大槐树之所以有寻根祭祖节,与其历史源流密切联系。洪洞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的官方移民起源地。洪洞大槐树移民,发生在明朝洪武年间,前后长达50年,据记载的大移民总共有18次。均是以洪洞大槐树为集合点,分别迁移到河北、河南、北京、安徽、甘肃等地。据记载,迁徙的姓氏涵盖了所有常见姓氏。

文化节寻根祭祖大典分为“开场”“佈供”“乐舞祭”三个部分。“佈供”环节,需要来自山东、河南、河北、江苏、陕西等地的移民后裔代表依次向大槐树移民先祖敬献三牲、五谷、肴馔、18种水果以及美酒和花篮,以示对先祖的缅怀之情。


...
热点动态
我国历代移民和姓氏迁徙的八大发源地在哪?
中国历代移民和姓氏迁徙,大都发生于社会激烈动荡的历史时期,出现了时间比较相对集中,数量庞大,很多地方形成了八大著名移民出发地和集散地,也成为了炎黄子孙寻根问祖的圣地。1、山西洪洞大槐树“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明朝政府在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设局驻员,在约50年间,强制移民大规模迁民18次,总数达百万之众,涉及一百多姓氏。洪洞大槐树是我国移民史上辐射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一个移民发源地,成为亿万人心目中的故乡。2江西瓦屑坝古代的瓦屑坝是渡口,曾有几百万江西移民按“四口留一,六口留二,八口留三”的定律
2750次浏览 查看阅读>>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将于9月2日举行中元节祭祖大典
资料图: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己亥年中元节祭祖大典近日从洪洞大槐树景区方面了解到,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庚子年中元节祭祖大典”将于9月2日(农历七月十五)在景区祭祖广场举行。届时,来自海内外大槐树移民后裔及社会各界人士将共聚大槐树下,同祭移民先祖,抒发古槐儿女血脉相连、同孝先祖的爱家爱宗情怀。“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中国人历来有慎终追远的传统,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都会有来自各地的移民后裔前来大槐树寻根祭祖。为了满足广大移民后裔回老家祭祖的愿望,传承和发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槐树祭祖习俗”,洪洞大槐树
849次浏览 查看阅读>>
洪洞大槐树庚子年中元节祭祖大典举行,三大亮点值得关注
9月2日,以“寻根·祭先祖回家·悦生活”为主题的洪洞大槐树庚子年中元节祭祖大典在景区祭祖广场举行。本次祭祖大典的举办,既是深入贯彻落实山西省委、省政府开展的“游山西·读历史”活动部署的重要举措,也是助力临汾市“回家·悦生活”服务品牌创建活动的集中展示。今年,严格按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槐树祭祖习俗九项传统仪程进行的中元节祭祖大典,与往年相比呈现三大亮点。亮点一:同根同祖同源同聚力本次祭祖大典特邀北京顺义区红铜营村、江苏丰县、山东滕州等全国18个省市的移民后裔代表及河北大城、河南郑州等地的移民文化研
1417次浏览 查看阅读>>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开展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开展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6月13日是我国第十五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更好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304次浏览 查看阅读>>
文史图集精选
【小谱说堂号】山西洪洞大槐树:八百多个姓氏从此迁出,后来都去哪里了?
【小谱说堂号】山西洪洞大槐树:八百多个姓氏从此迁出,后来都去哪里了?
不论在河南、山东,还是在河北、安徽……大半个中国上了年纪的人都会唱这样一首歌谣流传:“咱是山西洪洞县老鹳窝底下的人。”村里的老人们还会让孩子们看小脚趾甲,说祖上只要是从山西洪洞县老鹳窝底下迁来的,最小的那个脚趾甲都是两瓣的。为什么说是从山西洪洞迁来的呢?这一切要从元末明初的战乱说开去。元朝对老百姓的盘剥是异常残酷。到了元末,水、旱、蝗、疫天灾不断。各地百姓活不下去,纷纷起义。天灾人祸和战乱使中原各省十户九空,人口锐减。与河南、河北、山东、安徽等地相比,山西遭受的战乱和天灾相对较少,社会也比较安定。邻省难
揭秘洪洞大槐树移民的真相,影响中国好几百年!
揭秘洪洞大槐树移民的真相,影响中国好几百年!
揭秘洪洞大槐树移民的真相,影响中国好几百年!,今天,在整个河南,在山东,在河北,在安徽……乃至大半个中国,广为流传着一首歌
中国十大寻根基地系列之二山西洪洞大槐树
中国十大寻根基地系列之二山西洪洞大槐树
中国十大寻根基地系列之二山西洪洞大槐树,在整个河南,在山东,在河北,在安徽……乃至大半个中国,都有这一歌谣流传。过去上年
关于洪洞大槐树有什么传说,是真的吗?
关于洪洞大槐树有什么传说,是真的吗?
关于洪洞大槐树有什么传说,是真的吗?,你去一个地方,当地人一般会说欢迎来我家,但到了山西洪洞大槐树,人们说的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