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地理名词。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北,北临黄河,南踞山腰。
潼关的历史源远流长,潼关大概是设于东汉末,当时关城建在黄土塬上,隋代南移数里,唐武则天时北迁塬下,形成潼关城旧址。另外根据《唐书》载“古为桃林塞”。《左传》也有“文公十三年,晋侯使詹嘉处瑕瑕,见山西猗氏县,守桃林之塞。”的记载。古人杜氏记载:桃林,在弘农华阴县东,潼关是矣。自函谷至斯,高出云表,幽谷秘邃,深林茂木,白日成昏。又名云潼关,亦曰冲关。河水自龙门冲激至华山东也。
潼关县地处陕西省关中平原东端,居秦、晋、豫三省交界处。其地理位置是比较优越的,交通通讯也比较便捷。其地貌是南高北低,跌宕明显,呈台阶状。由南向北分为山地、残原沟壑和黄、渭河谷三种类型。
东汉末年的时候,潼关诞生了,其关址大概在今潼关县港口镇杨家庄城北村附近。汉潼关的建筑情况,史书缺少记载,又由于考古工作尚未完成,所以只能推测大概在潼关故城以南的山原上。
一般认为,潼关城三易其址。汉代在南边的塬上,隋代到禁沟口,唐武则天时期,将城址挪到了黄河边,从此直至明清、民国,关城位置一直没变。
总得来说,潼关的位置在古代是比较重要的,而且是古代军屯驻地,地名上带有浓重的军事色彩,譬如代子营、寺角营之类,另外潼关居民大部也是古代军屯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