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县南乡戚氏宗祠
寿县南乡戚氏宗祠 导读:

  戚氏宗祠是戚氏家族祭奠祖先的互动场所,寿县南乡戚氏宗亲的宗祠往往指安徽的戚氏宗祠。姬姓在《百家姓》中排33位,是一个具有3000年历史的古老姓氏,姓氏宗祠的常见堂号有东海堂等。传说戚氏的始祖是卫国大夫孙林父,戚姓氏也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


  从国内戚氏的宗祠来看,除安徽寿县南乡的戚氏宗祠之外还有夏府戚氏宗祠、义桥镇戚家山下的戚氏宗祠,这些和南宋时期的戚骏升以及明代的戚继光有关,此外还有蓬莱戚氏宗祠是明崇祯八年为褒扬戚继光所建。

...
宗祠地方文化
寿县
历史寿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北濒淮河,南倚大别山,古代为南北交通的要冲,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战国时的楚国、蔡国、西汉淮南国、东汉晚期的袁术、刘宋国都曾在此建都。在东周时先后是蔡国、楚国春申君的封地。战国末年,楚国组织最后一次合纵攻秦失败后,为怕秦国报复而迁都至此,遂名“郢”。楚都城遗址位于今县城外东南角,属东关村辖区,近东津渡。城南还有楚相孙叔敖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安丰塘(芍陂),该塘使用至今,现为一水库,同时也是一处名胜风景。秦代称寿春,为四十八郡之一——九江郡的治所。汉太祖时先后为外姓王英布和宗室淮南
1166次浏览 查看阅读>>
徽文化―安徽山水―安徽名镇寿县板桥镇
徽文化―安徽山水―安徽名镇寿县板桥镇,板桥镇位于寿州城南部,是安徽省寿县的腹地,镇域面积112平方公里,辖29个农
610次浏览 查看阅读>>
宗祠文化图集
宋代在宗祠制度上有什么发展?
宋代在宗祠制度上有什么发展?
宋朝时期,随着士族门阀制度的没落,带有宋朝时代特色的宗族体系开始成形。中国的宗族与家族组织,又在新的社会基础上形成了新的结构方式,那就是民间自发组成的、以官僚宗族为代表的宗族共同体。此时,宗族组织在民间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官方也开始关注到宗族对国家统治的作用。宋代的社会结构与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有着很大的不同。宋代之前,士族凭借出任权世代为官,享有优厚的俸禄,有免役权,庄园制更提供了经济基础和聚族而居的条件,加上文化传统,从而保证了宗族的凝聚力。即使平民豪族,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也能将族人团结起来。宋代以后
宗祠文化起源于北方,为什么南方的祠堂比北方多?
宗祠文化起源于北方,为什么南方的祠堂比北方多?
宗祠文化起源于北方,为什么南方的祠堂比北方多?,宗祠文化起源于北方,为什么南方的祠堂比北方多?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
岭南文化―祠堂牌坊―清雷州吴氏宗祠
岭南文化―祠堂牌坊―清雷州吴氏宗祠
岭南文化―祠堂牌坊―清雷州吴氏宗祠,清雷州吴氏宗祠位于雷州市英利镇青桐村。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建。坐西北向东南
族谱网带您畅游姓氏祠堂之寿县双桥区孙氏宗祠
族谱网带您畅游姓氏祠堂之寿县双桥区孙氏宗祠
族谱网带您畅游姓氏祠堂之寿县双桥区孙氏宗祠,淮寿州孙氏宗祠,1998年经寿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它坐北朝南,占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