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吃青团,是一个比较传统的民俗,而青团是江南地区传统的特色小吃。据考证青团的称谓大约是从唐朝开始,到如今也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每逢清明的时候,江南地区的人都要做青团,当时青团主要的作用就是祭祀,虽然青团流传千百年,外形一直没有变化,但是其作为祭祀品的功能日益淡化,到如今已经成为了一道时令性比较强的小吃。
在《吴门竹枝词》中就讲到当时人们在清明节的时候吃冷食青团,并且用红藕、青团祭祀祖先;另外清代《清嘉录》对青团有更明确的解释:“市上卖青团熟藕,为祀先之品,皆可冷食”。
青团,一般是用艾草的汁拌进糯米粉中,再包裹进豆沙馅儿或者莲蓉,不甜不腻,带有清淡却悠长的清香。关于青团的做法,其实在清代的《随园食单》中就有详细的记载:“捣青草为汁,和粉作团,色如碧玉。”相较于传统的青团,其内陷大概就是豆沙或者咸蛋黄,然后搓成一个圆鼓鼓的小团子,而现在的青团的内陷有很多样式,比如酸梅馅的、咸肉馅的,甚至还有蟹粉明虾、秘制叉烧等等内陷,不同味道的青团,有不一样的市场。
青团在不同地方叫法不同,吃法也不同,像是在上海宁波一带就是叫青团,而杭州一带就是叫清明团子,其里面的内陷除了豆沙馅,还会有咸口的,然后在四川有清明菜粑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