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习俗
春分习俗 导读:

春分,二十四节气之一,春季第四个节气,于每年公历31922日交节。在气候上,也有比较明显的特征,除了青藏高原、东北、西北和华北北部地区外均进入了明媚的春天。

 

春分这一日的习俗有:放风筝、立蛋、祭祖、吃春菜等

 

【放风筝】

 

放风筝在春分户外活动中是一个重要项目,在古代,春分时还有簪花喝酒习俗,这一天无论男女老少都会簪花。

 

风筝,古时称为“鹞”、“鸢”,“鹞”和“鸢”都是鹰类猛禽,古时的风筝大多用绢或纸做成鹰的形状,因此风筝又称为“纸鹞”、“纸鸢”。后来,风筝的形状各异,春天放的多半为燕子风筝

 

【立蛋】

 

春分到,蛋儿俏,在每年的春分那一天,世界各地都会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在做竖蛋试验。这一被称之为中国习俗的玩艺儿,何以成为世界游戏,目前尚难考证。不过其玩法确简单易行且富有趣味。

 

【祭祖】

 

据《礼记》记载祭日于坛,之后这一习俗就在历代相传下来。日坛坐落在北京朝阳门外东南日坛路东,又叫朝日坛,它是明、清两代皇帝在春分这一天祭祀大明神(太阳)的地方。

 

【吃春菜】

 

春菜顾名思义,是春天的蔬菜,“春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春碧蒿”。

 

昔日岭南四邑有春分吃春菜之习俗。从田野中采摘回来的春菜一般与鱼片滚汤,名曰春汤。所谓春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阳江妇女则会在这天到山上采集百花叶,弄成粉末与米粉和在一起做汤面吃,相传可以清热解毒

...
文史图集精选
祭祖文化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祭祖文化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祭祀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祭祖作为古代祭祀的一部分,在中国古代非常繁盛。《易经》形成于殷周之际,在其诸多卦爻辞中都涉及祭祀的内容,人们以虔诚而频繁的祭祀活动来沟通人神关系。考释几千年前《易经》的祭祀文化,对于我们认识之后几千年的中国古代祭祖活动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周易·涣·象传》曰:“亨,王假有庙,利涉大川,利贞。”《象传》曰:“风行水上,涣。先王以享于帝,立庙。”对于此卦卦辞,《周易折中》是这样解释的:“‘假庙’者,所以聚鬼神之既散也:‘涉川’者,所以聚人力之个行也童片诚以感格,则幽明无有不应
风筝
风筝
沿革“龙形风筝”,主要以龙头蜈蚣风筝为主,也是潍坊风筝的一大特色。风筝起源于中国,中国风筝有悠久的历史。最早的风筝并不是以纸制作,而是木制的。传说中第一个风筝为“鲁班”制作,称之为“木鸢”,《渚宫旧事》记载鲁班“尝为木鸢,乘之以窥宋城”。而以《吕氏春秋·爱类》记载“公输般为高云梯,欲以攻宋。墨子闻之,自鲁往,裂裳裹足,日夜不休,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荆王曰:‘臣北方之鄙人也,闻大王将攻宋,信有之乎?’”说明鲁班当时造的是“高云梯”而不是木鸢。《韩非子》记载中木鸢的发明者不是鲁班而是墨子墨翟。墨翟(公元前4
古代春分皇帝举行祭日仪式民间流行“竖蛋”游戏
古代春分皇帝举行祭日仪式民间流行“竖蛋”游戏
古代春分皇帝举行祭日仪式民间流行“竖蛋”游戏,“雪入春分省见稀,半开桃李不胜威”。在不少流传至今的诗词中,都有对春分的描写
逐渐被世人遗忘的“二十四节气”中国的第39个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逐渐被世人遗忘的“二十四节气”中国的第39个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逐渐被世人遗忘的“二十四节气”中国的第39个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
春分有哪些传统习俗?又该如何调理养生?
春分有哪些传统习俗?又该如何调理养生?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春分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即《节气歌》中的第二个春。春分一般都在每年的3月21日前后。这一天太阳光直射赤道,南北半球昼夜平分,其后太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北移,开始昼长夜短,直到夏至。春分过后,我国大部分地区都会进入明媚的春天。春分也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流传下来的习俗也很多。春分习俗知多少1春祭春分,扫墓祭祖,也叫春祭。扫墓前先要在祠堂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杀猪、宰羊,请鼓手吹奏,由礼生念祭文,带引行三献礼。首先祭拜开基祖和远祖坟墓,然后分
春分竖蛋:为何春分的鸡蛋特别容易竖起来
春分竖蛋:为何春分的鸡蛋特别容易竖起来
春分竖蛋:为何春分的鸡蛋特别容易竖起来,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的春分,世界各地都会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在做“竖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