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词条

相关词条:36
佛教
佛教(英语:Buddhism)起源于远古印度迦毘罗卫国(现在的尼泊尔)的太子悉达多·乔达摩(古译:瞿昙)(佛号释迦牟尼佛)在大约公元前6世纪对于佛弟子所开示的教导,后发展为宗教。全世界约有5亿佛教信众,常被视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世界上尤其是对于东亚、中亚、东南亚和南亚地区曾具有广泛的影响。佛教的字意是佛陀的教育,而不是指拜神佛的宗教,比起其他宗教教义佛教更像是一种哲理,这是由于最原始的佛教概念中,没有明确指出神明的定义甚至有些反对迷信,因而后世的佛教尽管有些神话故事与规范,始终带有一些不可知论的气息,佛教在历史上曾对世界文化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1世纪世界佛教徒的人口分布是:汉传佛教地区67.3%(3亿6千万人),南传佛教地区28%(1亿5千万人),藏传佛教地区3.4%(1千8百万人),亚洲以外地区1.3%(7百万人)。佛又称如来、应供、佛陀、佛祖、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
浏览:1900次
藏传佛教
藏传佛教,又称藏语系佛教,或俗称喇嘛教,是指传入中国西藏的佛教分支。属北传佛教,与汉传佛教、南传佛教并称佛教三大地理体系,归属于大乘佛教之中,但以密宗传承为其主要特色。藏传佛教并没有小乘佛教传承,说一切有部及经量部对藏传佛教的形成,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不过在佛教的修行方式与戒律上,两者并不相同,也无直接必然的关系。而从大乘佛教的判别来看,藏传佛教密教与大乘佛教显教显然是相对的。
浏览:927次
汉传佛教
汉传佛教,指以汉字记载经典或汉字文化圈的佛教,与南传佛教、藏传佛教形成世界上现存的三大佛教传统。汉传佛教主要流传于中国、朝鲜半岛、日本与越南等地。印度的声闻佛教与大乘佛教经西域传入中原地区,再经由中国传播至朝鲜半岛、日本与越南等地,形成以汉译经典为本的汉传佛教。汉传佛教以大乘佛教为主流,是形塑大乘佛教面貌的主要力量之一;汉传佛教的宗派以显宗为多,与藏传佛教之显密并重不同。汉传佛教和其他各系佛教最大的差别主要是口称南无阿弥陀佛、素食、戒疤,南传佛教不认同“南无阿弥陀佛”之用语,素食和戒疤也是汉传佛教独有,并非印度佛教的戒律。
浏览:1179次
上座部佛教
上座部佛教(巴利语:थेरवाद,IAST:theravāda;梵文:स्थविरवादsthaviravāda;僧伽罗文:ථෙරවාදtheravāda),佛教宗派,现今流行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地,还有一些古印度传承残存在孟加拉吉大港山区(以及尼泊尔和印度米佐拉姆邦,藏南地区泰人聚居区),与大乘佛教并列为现存佛教最基本的两大派别。因其尊奉巴利三藏,以巴利语为圣典语言,因此又称巴利语系佛教、巴利佛教。因其由印度南传至锡兰与东南亚一带,又称南传佛教;与北传至中亚、中国与东北亚的北传佛教相对。现今上座部佛教,源自斯里兰卡上座部分别说系大寺派(英语:AnuradhapuraMahaViharaya)传承。
浏览:1006次
扎什伦布寺
(西藏藏传佛教寺庙)
扎什伦布寺,位于西藏日喀则的尼色日山下,是该地区最大的寺庙,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周围筑有宫墙,宫墙沿山势蜿蜒迤逦,周长3000多米。寺内有经堂57间,房屋3600间,寺中错钦大殿可容2000人诵经。1447年,宗喀巴最小的弟子,后来被追溯为一世达赖喇嘛的根敦朱巴(根敦主)在当时的后藏大贵族曲雄郎巴·索朗白桑和琼杰巴·索朗班觉的资助下,最初兴建扎什伦布寺。开始寺院定名为岗坚典培,意为雪域兴佛寺,后被根敦珠巴改成现在的名字,历时12年建成。1600年,四世班禅罗桑确吉坚赞任扎什伦布主持时,对该寺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四世班禅是第一个被册封的班禅喇嘛,从此扎什伦布成了历代班禅喇嘛的驻锡之地。历代班禅对扎什伦布寺均有扩建。尼泊尔在乾隆五十六年出兵后藏,抄掠至扎什伦布,搜掠一空。寺内最宏伟的建筑是大弥勒殿和历代班禅灵塔殿。大弥勒殿藏语为强巴康,中间供奉着1914年九世班禅曲吉尼玛主持铸造的鎏金青铜强巴
浏览:1032次
大乘佛教
大乘佛教,立声闻、缘觉和菩萨乘的三乘教法,称其中菩萨乘(或佛乘)为大乘教法。大乘佛教的主要传承者是北传佛教,其中的汉传佛教流传于中国、日本、朝鲜半岛、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等地。晚期大乘佛教则传入中国西藏和蒙古等地,成为藏传佛教中的主要元素。
浏览:1684次
尸罗
(佛教)
尸罗(梵文:śīla,巴利文:sīla),又音译为尸怛罗、翅怛罗,意译为戒,佛教术语,佛教戒律,为波罗密的一种,也是三无漏学之一。
浏览:7955次
(佛教)
蕴(巴利语:khandha,梵文:स्कन्ध,skandha,孟加拉语:স্কন্ধ,skandha),又译为阴或聚,有积增聚合的意思,佛教术语,意指人类存在的基本要素。佛教将蕴分析成五种基本元素,即色蕴、受蕴、想蕴、行蕴和识蕴五者,又称五蕴(梵文:पञ्चस्कन्ध,pañcaskandha),旧译五阴、五聚、五众或五受阴。
浏览:5530次
北传佛教
北传佛教,与南传佛教相对,在佛教史上,根据佛教由印度中心向外传播的方向而做出的佛教传统分类。由印度经中亚,往中国、东北亚一带传播以及由印度传至西藏的佛教传统,称为北传佛教;由印度传往锡兰岛,之后经缅甸、印尼传播至南亚、东南亚与中国云南地区的佛教传统,称为南传佛教。北传佛教,依地域,又可分成汉传佛教、藏传佛教等,以大乘佛教为主。有学者认为应将日本佛教从汉传佛教中分出单立。在历史上,汉传佛教同时受到北传佛教与南传佛教的影响,但以北传佛教的影响力较大,南传佛教只在云南等地流传。藏传佛教兴起较晚,同时受到印度佛教与汉传佛教影响,主要由印度传播而来,以密宗为主流。南传佛教,以上座部佛教为主。
浏览:777次
释印顺
(中国佛教协会)
释印顺(1974年7月-),湖北襄樊人,深圳弘法寺方丈、临济宗第四十五代传人、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
浏览:7096次
十二因缘
(佛教)
十二因缘(梵文、巴利文:निदानNidāna)也称十二缘起支(梵文:pratītya-samutpāda-aṅga,巴利文:paṭicca-samuppāda-aṅga),佛教重要基础理论之一,是释迦牟尼佛陀自修自证得到的真理,指从“无明”到“老死”、过去世到未来世、这一过程的十二个环节。它们因果相续而无间断,使人流转于生死轮回大海,而不能得以出离。
浏览:3901次
中国佛教
中国佛教指的是在中国领土上所发展的佛教。这是一个地理位置上和行政区域上的概念,而不是一个佛教宗派。由于传入的时间、途径不同和民族文化、社会历史背影的不同,中国佛教主要包括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中国云南傣族等地区有上座部佛教(巴利语系)流传。
浏览:3453次
(佛教)
观(梵文:विपश्यना,vipaśyanā,巴利语:Vipassanā),又译为内观,音译为毗钵舍那、毗婆舍那、毗婆奢那,佛教术语,意为以智慧来观察,是修行禅那的两种方法之一,也是三无漏学之中的慧学。
浏览:5340次
明王
(佛教人物)
明王(梵文:vidyā-rāja),又作金刚明王、持明王、忿怒尊、威怒王,是佛教护法神,属于天界的天人,是执金刚神之一。据称是佛陀、菩萨的忿怒化身,密宗修行者经常以明王为本尊,以修行天瑜伽。女性明王称为明妃,通常是明王的伴侣。藏传佛教的赫鲁嘎神也是明王的一种。
浏览:7640次
三相
(佛教)
南传上座部佛教中,诸行有三相(巴利语:ti-lakkhaṇa,梵文:tri-lakṣaṇa),又称三辨识,即无常、苦、非我这三相,是一切存在的三个共同特征(共相)。这个术语主要出现在南传经论注疏中,在巴利经藏的《小部·譬喻经》中出现过一次但非此含义。
浏览:5778次
(佛教)
我(梵文:आत्मन्,ātman,巴利文:atta),佛教术语,通常指作为轮回主体的“自我”。这是古代印度很重视的一个哲学术语,许多不同教派都提出自己的见解,佛教也承袭了这个术语,作出自己的解说。古代汉译典籍中就将其译为“我”,不与普通的人称指代加以区别化,现代常译为梵我以示区别,也有意译为主体,或俗称的灵魂。在佛教中,轮回主体的我,称为人我,而法的自性,称为法我。对于我的错误见解,称为我见。对于我的执著,称为我执。
浏览:5917次
朝鲜佛教
朝鲜佛教,指位于及发展于朝鲜半岛的佛教,其为汉传佛教的组成部分,主要教义为大乘佛教。其由中国传入,早期的主要活动为翻译经典及传播,之后出现本土化的趋势,并产生起独立民族化的佛教传统。2006年,佛教信徒约占总韩国人口的24.4%,基督宗教人口约占26.1%(新教16.6%,天主教9.5%),其他宗教约有1.4%,无特定宗教信仰者为48.1%。另一方面,相较于韩国,朝鲜对佛教的限制依旧非常严厉,信仰佛教的人数也较南方的韩国还要来的更加稀少,很多朝鲜当地的佛寺也仅仅只是供海外观光客游览的样版。
浏览:2572次
(佛教)
行(巴利语:सङ्खार,Saṅkhāra,梵文:संस्कार,saṃskāra),为十二因缘第二支,五蕴之一。
浏览:6209次
真如
(佛教)
如(巴利文与梵文:tathatā)或真如(梵文:bhūta-tathatā),又译为如实、如如、本无,佛教术语,一般被解释为法(梵文:dharma)的本性,即法的真实本质,也就是法的真实自性。
浏览:5705次
四大佛教名山
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分别被传说是四大菩萨的道场。浙江普陀山是观音菩萨的道场,山西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四川峨眉山是普贤菩萨的道场,安徽九华山为地藏菩萨道场。以上四处合称“四大菩萨道场”。普陀山:位于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为观音菩萨道场。五台山:位于山西省忻州五台县,为文殊菩萨道场。峨嵋山:位于四川省乐山峨眉山市,为普贤菩萨道场。九华山:位于安徽省池州青阳县,为地藏菩萨道场。四大佛山之中,五台山的佛寺建筑最为雄伟、密集,佛像雕塑的建造也是最为精美的,为四大佛山之首。有人还把四大佛山视为佛教的“四大”结聚。这“四大”又称为“四界”,指的是地、水、火、风四种物质现象构成的基本元素。佛教认为,世界万物均由“四大元素”组成,宣扬所谓的“四大皆空”其实就是指宇宙间的一切,包括人身在内,都是虚幻不实的。中国佛教教徒也将四大道场说成是“四大”的体现。《普陀山志》中记载:
浏览:204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