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庙会是中国特有的集吃喝玩乐于一体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又称“庙市”或“节场”。庙会的主要活动有三种,一是由庙内的和尚和倒是做法举行祭祀神佛的仪式,二是善男信女们进香朝拜,许愿求富,三便是借此机会进行的文艺和商贸活动。所谓村落庙会,就是由一个或几个村庄轮流主办,民众自发、自愿、自主举办的庙会。庙会祭拜的一般是自然神、祖先神。
庙会形成的物质条件是集市,另外还有宗教文化。庙会时会进行大量的贸易活动,同时亦举行相关的文艺演出,如舞蹈、戏曲、花会等。虽说传统庙会是集会贸易的一种形式,但比通常的逢集贸易规模大,商品多,多在麦收前农闲时举行,带有鲜明的季节特点。一般来说,正月、二月举行的古会以烧香、玩灯为主;三、四月举行的古会以出售麦收工具和交换农副产品为主。庙会会期少则1天,多则一周,大多数为3至5天。这些庙会,都是集祭拜与商品交易于一体,既满足了大众的精神诉求,又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可以说村落庙会起于信仰、盛于集会,“会”因庙而起,庙借“会”而盛,两者结合,吸引了更多的人来到古庙会。
赶庙会大多是亲朋好友、左邻右舍结伴前往,这些从各个乡镇赶来的人,带来了衣食住行吃喝玩乐的需求,为庙会提供了广阔的商机,于是也吸引了经营各种食品、衣帽、日用杂货和卖艺的生意人前来,使得庙会这种民俗活动传承下来,并成为文化交流的大舞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