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几月几号入梅
2022年几月几号入梅 导读:

入梅亦指“入霉”、“进梅”。通俗点就是指初入梅雨期的日子。从气象上来说,梅雨是指初夏向盛夏过渡的一段阴雨天气,而进入梅雨期,因为各地气候时节不同,所以入梅期也是不一样的。


梅雨这个词是出自于我国的一个气象名词,梅雨在古代通常被称为黄梅雨,而对于黄梅雨这个词早在汉代就出现过,还有在晋朝的时候就有了夏至雨,名曰黄梅雨的记载,到了唐宋以后,对于梅雨描述更是妙趣横生。当然在历史上人们所称的黄梅雨通常是指梅节令内的降雨,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群众习惯取芒种节气为梅节令,这个时候又刚好是梅熟时节,所以也叫做黄梅。


在我国的传统方法上,入梅和出梅的确定是根据节气结合干支进行推算的,而现在我们也有自己的入梅和出梅的标准。入梅的标准:连续5日的平均气温超过22℃,还有4天为雨天的情况才算是入梅;出梅的标准:连续5天气温都超过30℃了,但是没有下过雨,那就代表着已经正式出梅了。


一般来说2022年的雨季是在5月下旬到6月下旬,因为每年的梅雨季节都是发生在芒种和酷暑这两个节气,今年芒种是在6月6日,暑热是在7月7日,而今年的芒种节气是发生在6月6日,差不多今年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上海江苏等地会在6月8日,9日正式入梅。不过因为每个地区的气温都不太一样,所以2022年入梅和出梅的时间也会不一样的,但是总得来说都是在6月上中旬入梅,到7月上旬出梅,这个梅雨期的时间大概是有20几天左右。


...
热点动态
气象学
历史第一位建立气象学的人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他的专书《气象汇论》中,他最先叙述和粗浅地解释了风、云、雨、雪、雷、雹等天气现象,而这书是世界上最早的气象书籍。直到18-19世纪,由于物理学和化学的发展以及气压、温度、湿度和风等测量仪器的陆续发明,使大气科学研究由单纯的描述进入了可以定量分析的阶段。1820年,德国人布德兰绘制了第一张地面天气图,开创了近代天气分析和预报方法。1835年,法国人科利奥里提出风偏转的概念,;而1857年荷兰人白贝罗提出风和气压的关系,他们的概念都成为大气动力学和天气分析
961次浏览 查看阅读>>
气象站
仪器一般的气象站包括以下的仪器:气压计温度计雨量计风速计湿度计风向标气象要素一般气象站测量的基本气象要素包括[温度]、[湿度]、[风向]、[风速]、[气压]和[[雨量];较精密者可提供[紫外线]强度、[太阳辐射]量、土壤温度、[草]温、能见度、露、日照时间、云量,甚至是定期发放高空探测气球以收集不同海拔高度的气象数据。类型部分国家或地区因不同建制,区分了不同类型的气象站,其大致类型如下:气候观测站地面天气观测站高空观测站航空气象观测站农业气象观测站太阳辐射观测站天气雷达观测站卫星云图接收站大气本底及污染
615次浏览 查看阅读>>
气象厅
气象厅组织干部气象厅长官气象厅次长内部部局总务部(参事官、总务课、人事课、企划课、民间事业振兴课、经理管理官、航空气象管理官)预报部(业务课、预报课、数值预报课、情报通信课)-天气预报与各种气象警报・注意报发表。观测部(计划课、观测课、气象卫星课)-气象卫星与无线电探空仪、使用地上关测机器进行气象观测。地震火山部(管理课、地震海啸监视课、地震预知情报课、火山课)-地震、海啸与火山之进行管观测、地震情报等资讯的发表。精密地震观测室属于地震海啸监视课。地球环境・海洋部(地球环境业务课、气候情报课、海洋气象课
682次浏览 查看阅读>>
气象卫星
历史1961年的TIROS卫星世界上第一颗气象卫星是1959年2月17日发射的先锋2号卫星,它本来是打算被用来观察云的,但它的自转轴不稳定,因此它的数据无法被利用。世界上第一颗成功的气象卫星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1960年4月1日发射的TIROS1号卫星,TIROS一共运行了78天,它的成功为以后的气象卫星铺平了道路。类型向日葵8号(Himawari8)卫星首张全彩合成PNG云图气象卫星大致可以分两类:同步卫星和极轨卫星。同步卫星同步气象卫星在赤道上35,880公里高处环绕地球。它的轨道可以使它环绕地球的
312次浏览 查看阅读>>
文史图集精选
我国历朝历代对气象的发展,古人是如何发现气象变化规律的?
我国历朝历代对气象的发展,古人是如何发现气象变化规律的?
在古人的观念中,气象既是“天”的自然表征,也是“人”的观念塑造,这种超自然的人本理解,为原本自然的万千气象增添了浓郁的神秘色彩和持久的人文属性。华夏先民在与大自然的长期互动中,日渐适应了四时交替,阴阳变化;辨明了雨雪晴霭,风云雷电;见证了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并逐渐探索出气象变化的一般规律,形成观天察气、看云识天的气象学识,留下世界上记录最早、传承最久、内涵最广的气象资料,成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文明的宝贵精神财富和独特文化资源。早在夏代,已有观象授时之说,设有“天地四时之官”;《夏小正》以夏代十二月为纲,记
清朝时期气象学的发展
清朝时期气象学的发展
清朝时期气象学的发展,气象观测与气象记录天气现象与农业生产及许多活动都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清政府对于气
气象雷达
气象雷达
历史20世纪60年代利用雷达技术探测到发生在美国双子城的龙卷风及形成它的超级单体风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军事雷达操作员就注意到了因雨、雪、冻雨等天气因素接收到的回波噪声。战后,原本的军事科学家得以继续研究如何利用那些回波。前美国空军、后任职于麻省理工学院的DavidAtlas,开发了第一个实用气象雷达。在加拿大,J.S.Marshall和R.H.Douglas于蒙特利尔成立了“风暴天气小组”。Marshall和他的博士生WalterPalmer专精于研究中纬地区降水滴谱,并由此发现了降水速率和雷达反射率
越文化—文化名人—气象学家竺可桢
越文化—文化名人—气象学家竺可桢
越文化—文化名人—气象学家竺可桢,竺可桢(1890-1974),字藕舫,绍兴东关(今属上虞市)人。先后求学东关
气象学家竺可桢人皆可以得善是什么样的思想
气象学家竺可桢人皆可以得善是什么样的思想
气象学家竺可桢人皆可以得善是什么样的思想,竺可桢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气象学家,尤其是在教育工作上,竺可桢提出了“人皆可以
巴蜀文化—民间谚语—时令、气象、风土、物候类的谚语
巴蜀文化—民间谚语—时令、气象、风土、物候类的谚语
巴蜀文化—民间谚语—时令、气象、风土、物候类的谚语,   “惊蛰不起风,冷齐五月中。”   “春前有雨春后干,春后有雨倒春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