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置顶
立夏的风俗有哪些
立夏的风俗有哪些 导读:

  立夏的风俗主要有吃乌糯米饭、立夏饭以及称人、吃蛋、喝粥、尝新、做夏、喝茶和食面食等,各地风俗不同也会各有差别。


  立夏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的其中一个,也是第七个节气,预示着夏天季节的到来,在各地风俗上来看,我国每个地区虽然各有区别,但大多区别不大,例如立夏秤人就是自古以来的一种立夏才有的习俗,而斗蛋、挂蛋、吃蛋更是不少孩子们喜欢的习俗。从古人的习俗习惯上立夏这一天还有迎夏的仪式,在古代人们会非常重视立夏的节气礼俗,古代的帝王往往会率文武百官到城郊特定的场合去举行迎夏仪式,而君臣则一律需要传朱红色的衣服,佩戴玉佩祈祷对丰收的祈求。


  从其他习俗来看立夏的习俗往往也和“吃”相挂钩,例如吃乌糯米饭以及各类的“尝新”活动,乌糯米饭在古代是用乌桕叶和糯米做成的饭食,据说吃乌米饭,不会疰夏,能祛风败毒,乌蚊子不敢叮咬;而“尝新”则是各个地方都会有不一样的习俗习惯,例如苏州地方有“立夏见三新”的谚语,而无锡民间则一直有“立夏尝三鲜”的习俗,而不少地方还有吃面筋、咸鸭蛋、青蚕豆、荠菜、白笋,杭州在立夏日则更为讲究,新茶配细果也称为“七家茶”。

...
立夏风俗
梁氏传奇!这个村落保留中元节唯一风俗500多年
每逢农历七月十五,广州车陂村的梁富强就会异常忙碌。他是车陂村梁氏第19代传人,要为“摆中元”活动做准备。而车陂村一年一度的中元节活动,应该也是全国唯一一个保留下来的中元节传统风俗。车陂梁氏族人的“摆中元”风俗,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期间也有过中断。到了2000年,梁氏族人重新恢复了这一传统节日活动。从农历七月十五日到七月十九日,持续四天,一派热闹的节日气象。摆中元活动的地点在车陂村沙美启明大街58号。这是一座坐北朝南的院子,院子里就是梁氏宗祠。宗祠是一座经典的三进宫廷式结构建筑。第一进为天井,两边是花坛,花香四溢;第二进为中堂,名“惇裕堂”,面宽三间,深三间,三级台阶;第三进为祖堂,深三间,硬山顶,左右庑廊四条。两廊三厅两天井,有侧廊、后面还有花园,布局严谨,内部花纹雕饰巧夺天工,十分精美。祠堂青砖碧瓦,古朴宁静,精美的石雕、灰雕、砖雕、木雕俱全。三进祠堂,是最为高级的一种民间祠堂。梁富强
5251次浏览 查看阅读>>
揭秘各地清明节祭扫饮食风俗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但在祭扫形式和清明饮食上各地习俗不尽相同,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清明节在我国传统中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2500多年历史。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
1540次浏览 查看阅读>>
各地过年风俗肯定都不一样,先说说咱京城的春节习俗
春节习俗,实际上是一种抹不去的民俗文化,它意味着家人团聚的温馨,辞旧迎新的轻松和期盼。提起春节的过法,人们脑海中通常会想到年夜饭吃饺子、贴春联、挂年画、放鞭炮、大拜年等习俗。但是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同样一个春节,在大江南北,过法却不尽相同,许多地方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春节习俗,其中不少一直延续至今。老北京:吃法讲究最多老北京人特别讲究过年,尤其讲究过年的吃法。昔日老北京曾有民谣:“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黏;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这民谣中列举的腊八粥、炸豆腐、炖羊肉等等,都是春节期间老北京的美食。而在今天,这些都已经是人们的家常便饭,但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却只能在过年时方可大饱口福。春节时仅有以上几种食物,当然不算是丰
1501次浏览 查看阅读>>
《风俗通》中记载巫氏的介绍及源流考证
巫(Wū)姓源流纯正,源出有一:出自巫是中国古代一种专门从事祈祷、占卜活动的职业,以职业为氏。上古时候有一种种专门从事祈祷,祭祀,占卜活动的职业,叫作巫人。巫人在古代被认为是上天的使者,受到王族显贵和一般百姓的尊崇。巫人还常常管理天文,医术,算术方面的事情,在朝廷中的地位相当高。在夏朝和商朝时,巫又被分别称为巫祝和巫臣。商代时就有巫臣巫咸和他的儿子巫贤,是当时的占星家。巫人的后代中有以官职为姓氏的,称为巫氏,是今天巫姓的主要来源。据《风俗通》记载说:“凡氏于事,巫、卜、匠、陶是”。巫姓来自于其所从事的职业,“巫师、巫医、卜笙之官。”巫氏为古时之名门贵族,是百家姓中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又《姓氏考略》上说:“黄帝臣巫彭作医,为巫氏之始。”商朝时,巫在朝廷中的地位相当高,大臣巫咸和他的儿子巫贤都是商朝的重要大臣,他们的后人称为巫氏。《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中提到:“殷有巫咸、巫贤,汉有冀州刺史巫健,又
1957次浏览 查看阅读>>
【阿族说时令】春节祭祖,各地风俗你了解多少?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元素,逢年过节更是老百姓向祖先尽孝道的日子。每逢春节,无论平时如何忙碌,回家和家人一起过年都是一件让人幸福的事。扫墓和祭祖一直是春节的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习俗最早要追溯到上古虞舜时期。因为各地风俗习惯不同,祭祖的过程也有差异。今天阿族就来给大家盘点一下中国部分省份各具特色的春节祭祖习俗。陕西除夕当天早上,家家房户贴对联和门神,屋里挂上年画。到了下午,家中的男人要到祖坟前去请先人。由族中长子领头,在坟前先从高位祖先请起,依辈分大小将祖先一一请全了才能回家。除夕晚上,在家中先人的灵前献上一碗饭,然后从家长开始,家庭成员依次向先人的牌位上香、磕头。磕头必须五体投地。大年初一早上,天还没有亮,第一碗臊子面要献给先人,之后全家一起祭拜祖先,祭拜过后才开始吃饭。从初一到十五,每天一早一晚,家人都要到先人灵前祭祀,并注意及时续上香火。正月十五晚上家长撤去先人灵前的祭品,挑上
3301次浏览 查看阅读>>
端午节的风俗与来历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等。在湖北、湖南、贵州、四川一带,端午节又分为大端午与小端午。小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大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十五日。时至今日,端午节在中国人民中仍是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然而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却有多种不同的说法:纪念屈原这种说法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唐代文
1077次浏览 查看阅读>>
人文图集
浙江的风俗习惯浙江地区的风俗习惯传统盘点
浙江的风俗习惯浙江地区的风俗习惯传统盘点
浙江的风俗习惯:浙江,简称“浙”,省会杭州,地处中国东部沿海最东端长江三角洲南翼,东临东海,南接福建,西与江西、安徽相连,北与上海、江苏接壤。境内最大的河流钱塘江,又称浙江,省以江名。浙江是吴越文化、江南文化的发源地,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原始人类“建德人”活动,境内有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距今6000年的马家浜文化和距今5000年的良渚文化,是典型的山水江南、鱼米之乡,被称为“丝绸之府”、“鱼米之乡”。掸新(浙江的风俗习惯之一)一般都在年底二十日或祭灶前后,家家选吉利日子,打扫门庭,上至椽瓦,下迄沟渎,所有屋角、栋边,都要用长竿扎上扫把,处处刷过,并洗涤所以用具,准备干干净净过新年,也叫“掸新”。旧时,在苍南,长工回家过年,故有“长年不吃二十四饭”之说。现在,每年农历二十四前后,仍沿袭腊月“掸新”风俗,全城开展以扫尘迎新为中心的清洁卫生运动。浙江
过元宵最早出现在秦朝元宵佳节有哪些风俗习惯
过元宵最早出现在秦朝元宵佳节有哪些风俗习惯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吃汤圆赏月,后来节日名称演化为“元宵节”。这些习俗,你熟悉吗吃元宵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中国由来己久的习俗。元宵即“汤圆”,它的做法成份风味各异,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义却相同:代表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日子越过越红火。俗语有句话叫“和气生财”,说明家庭的和睦以及家人的团圆对于一个完整的家庭来讲是多么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元宵节一定要和家人吃上“元宵”。张灯结彩自从元宵节张灯之俗形成以后,千百年来都以正月十五张灯观灯为一大盛事。这天晚上,游玩观灯的百姓不计其数。大家通宵达旦,尽情欢乐,热闹非常。猜灯谜“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南宋以后增加的一项元宵节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始于南宋。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深受社会各阶层欢迎。耍龙灯耍
瑶族风俗瑶族有着什么样的丧葬习俗和方式
瑶族风俗瑶族有着什么样的丧葬习俗和方式
1、葬式第一种是一次性土葬。即葬后不再迁坟,这在部分勉瑶、金门瑶、八排瑶、布努瑶和平地瑶中都比较普遍,坟土为窝头形和长方形两种,一般不为死者树碑立传。第二种是先行土葬,三年后拾骨放入金坛,再移至干燥向阳的石岩里安放,不加土埋。也有的请地理先生看好风水,再将金坛进行土葬的。这在广西来宾、宜山等县的勉瑶中比较盛行。第三种是露天停棺葬。这在广西金秀瑶山的花兰瑶中盛行。把死者放入棺内,抬至山野露天停放,棺下垫上两根木头或石头,棺上搭个简单的茅棚以遮雨、挡阳光。待三年后再把尸骨放金坛转为土葬。第四种是岩洞葬。主要在广西南丹县白裤瑶地区。即把死者的尸体放入棺材送至岩洞停放,不加土埋。有的一个岩洞停放好几副棺材,这种葬俗,与他们所居住的地理环境有关。第五种是先火化,后土葬。这是广西金秀拉珈瑶地区的一种葬俗。即人去世后,把死者放入棺内,为死者举行打道场仪式,然后将死者的棺材架于干柴之上,撬开棺盖,往棺内点
布依族风俗布依族的行为与风俗有哪些禁忌
布依族风俗布依族的行为与风俗有哪些禁忌
布依族文化从遥远的古代发展至今也流传下来许许多多的民族禁忌。这些民族禁忌是古时候劳动先民对于布依族人民的行为约束以及由于对神鬼宗教的敬畏而产生的一些教条。如果有机会到布依族作客,这些禁忌你千万不能触及。布依族的主要禁忌在这各种繁多的禁忌中,其主要的禁忌分为“农事禁忌、节日禁忌、婚嫁禁忌、丧葬禁忌、日常生活禁忌”五大类。对于这些禁忌,虽然有些布依族渐渐的淡化了它的意思,但在日常生活中却成了一种生活和劳作的规则,自然而然的映射出布依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农事禁忌撤秧时节忌放风笨,伯秧子长白苗枯死;立秋前用茅草打结插于田地中,可免庄稼受秋风;秋收季节,忌坐门砍,以免阻碍纸马驮谷进屋;开春第一次春雷,吃“挡雷粑”,可免雷击。节日禁忌正月初一忌扫地,认为会把钱财扫走;初一至初三忌动土;正月十五前不许在房屋周围显眼处晒衣,认为晒衣会招大风;春节忌用桐油点神灯(家神上点的灯),神台上不许放桐油物品。婚嫁禁忌
仡佬族民俗仡佬族风俗习惯中有哪些禁忌
仡佬族民俗仡佬族风俗习惯中有哪些禁忌
仡佬族禁忌及忌讳仡佬族是主要聚居在我国贵州地区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在仡佬族有着许多与其他民族不同的特色民间习俗,当然这其中也包括仡佬族文化传统中的一些特别的禁忌。你知道仡佬族的禁忌有哪一些吗?一、所居不着地南宋时期朱辅的《溪蛮丛笑》说:“仡佬以鬼禁,所居不着地。虽酋长之富,屋宇之多,亦架木排比,如省民羊楼。”其俗承袭了古代人们“巢居岩谷,因险凭高”,“依树为层巢而居,各曰干栏”的传统。如今,在黔东北一带的农村中,仍然承袭所居不着地之俗。现在所住的木制瓦房(俗称正房)的右后间,木板铺底,离地约一尺,俗称“地楼屋”,此为男女主人所居住的地方。正房之前的厢房、飞檐翘角,扶手栏杆,俗称“楼子”。其楼子上有二个或三个房间,为青年子女们所居住,(楼下圈养牲畜),其禁“鬼”之俗,包涵着“敬鬼神而远之”的意思。无论居住干栏、木楼、竹楼,都可以防避野兽攻击、蛇虫叮咬和避免潮湿。所以,其“鬼禁”当是敬鬼
云南哈尼族人过年都要干啥呢?有啥风俗呢
云南哈尼族人过年都要干啥呢?有啥风俗呢
哈尼族过年习俗:每年要过两次年。一是十月节,二是六月节。哈尼族历法以十月为岁首,即“大年”。过年这天,人们走亲访友,求亲订婚。“六月年节”期间杀牲祭祖,开展荡秋千、摔跤、唱山歌等文体活动。除夕妇女忙着做糍粑,小伙子上山砍竹子,搭秋千架。不论男女老少,春节里都喜欢荡秋千。十月年“十月年”长街宴以绿春县和红河县的哈尼族地区最为隆重。绿春县的长街宴在县城中心主大街举行,红河县的长街宴以甲寅乡最特色。红河县甲寅乡是长街宴的发源地,乡里每年一次的“长街宴”也是盛况空前。每家备办丰盛酒菜摆到寨中主大街,规模达千余桌,一桌连一桌,龙头接龙尾,同吃一锅饭,同喝一碗酒。绿春城区都是哈尼族村寨,民风淳朴,长街宴形式古朴传统,有“天下第一宴”美称,民族服饰也走向时装化,鲜艳夺目,亮丽异彩,场面非常热烈壮观。绿春曾摆了2041桌,四千多米长,一万多人共同举杯欢庆,被上海吉尼斯总部授予“世界最长的宴席”。长街宴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