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奠是一种对逝者的悼念仪式,中国传统文化讲究“慎终追远”,祭奠在中国人民心中是一种孝文化的体现。祭奠方式一般是在灵前或墓前放置供品,祭祀先人。
在《抱朴子·省烦》中有关于祭奠的记载:“朝飨宾主之仪,祭奠殡葬之变,郊祀禘祫之法,社稷山川之礼,皆可减省,务令俭约。”这句话讲的是祭祀的礼仪、安葬的变化,宗庙祭祀的变化都可以尽量节省,可以看出古人已经有一套详备的祭祀流程,并且有追求节俭的想法。西汉司马迁也在他的《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中提到过祭奠:“死而非其罪, 秦人怜之,乡邑皆祭祀焉。”说的是有人死了,秦国人很同情他,于是所有城乡居民都前来祭祀。
不同地区的祭奠方式也会因地域有所不同,在一些地区,人们会在逝者出殡次日送饭至墓前浇奠,表示请逝者同家人再次共进便饭;有些地区家人次日赴坟地致祭时,要用锹往坟上添新土,使坟丘前后周正,不偏不斜,俗称“扶山”;在太原一带,死者安葬后,要等到第三年祭扫时才能在坟丘上添新土;在山西大部分地区,人们会在逝者安葬第三天到新坟添土、奠纸 ,称为“复三”,又叫“圆坟”、“暖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