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考试在我国历史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是沿用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人才选拔方式,相对于古代的九品中正制、察举制等选拔方式要更加公平和注重真才实干。古代科举考试有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六个等级。通过最后一级考试殿试才能获得进士身份。殿试的前三名称为“三鼎甲”,其中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科举制度隋唐时期兴起,唐朝时期只有第一名被叫做状元,其他的没有称呼,到了宋朝时期,才出现了榜眼和探花的称呼。唐朝时期因为制度还不是特别完备,所以漳源被授予的官职是不一样的,但是一般都是品级比较低的文职,比如唐朝宰相张九龄中状元之后被授予正九品上的校书郎。而著名诗人贺知章中状元后被授予正七品上的国子四门博士。
宋朝时期科举考试和翰林院联系密切,翰林起自唐玄宗时期成为草拟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宋朝开始,有些状元及第后被进入翰林院供职。
到明清时期这种联系更加密切,有“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惯例。明清时期状元为从六品的翰林院修撰,而榜眼和探花则为正七品的翰林院编修。虽然他们的官职并不算高,但是因为离皇帝很近,所以升迁相对就比较容易,一些帝师往往也来自于翰林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