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草堂是唐朝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现在是在四川成都,具体位置为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青华路38号。
其实目前全国是有30多所杜甫草堂,但是我们常说的杜甫草堂是位于四川成都的,因为这里是现存杜甫行踪遗迹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最具有特色,也是最有知名度的一处地方。杜甫在这里大概居住过将近四年的时间,在此期间创作了诗歌240余首。唐末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宋元明清历代都有修葺扩建。
历史沿革
在唐肃宗乾元二年的冬天,杜甫为了躲避“安史之乱”,携家带口由陇右 (今甘肃省南部)入蜀辗转来到成都。乾元三年的时候,杜甫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
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春,茅屋落成,称 “成都草堂”。他的诗“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狂夫》)中提到的便是成都草堂。他在这里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因曾被授“检校工部员外郎”之衔,而又被称做杜工部。
到了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严武病逝,失去唯一依靠的杜甫只得携家带口告别成都,两年后经三峡流落荆、湘等地。杜甫离开成都后,草堂便倾毁不存。
唐大历年间,草堂大部分都占据为私宅,直到五代前前蜀时,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意在“思其人而成其处”,使之得以保存。到了宋朝时,又重建,并绘杜甫像于壁间,始成祠宇。此后草堂又经过两次重修,一个是在明弘治十三年的时候,一个是清嘉庆十六年的时候,而后也就奠定了今日草堂的规模和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