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古民居
潮汕古民居 导读:

潮汕地处粤东,是潮州与汕头合称。潮汕民居保留着唐宋世家聚族而居的传统,形成了大规模的村寨等建筑群体,民居建设宏伟壮丽且文化底蕴深厚,自古就有“潮州大厝皇宫起”、“京华帝王府、潮汕百姓家”之说。潮汕古民居有几种独特的建筑风格。

一、四点金:是潮俗独特的村居,是一种多层次、对称、平衡、结构完整的平房式宅第。这种建筑结构有点类似于北京四合院。有围墙、大门、前厅、前房、天井、厝手房、大厅、大房等。

二、下山虎:这种房屋的建筑在潮汕农村中较为普遍。建筑格局比“四点金”简单,少了两个前房,其余基本一样。

三、四马拖车:也称“三落二火巷一后包”是“四点金”的复杂化。司马拖车建筑特色是有专门的祠堂。三进的大厅后面隔开一块狭长的暗间,称作‘后库’,后库是供粉丧事时停放棺柩的地方。三进的大厅还设置祖龛供奉祖宗灵位。逢年过节、祖宗忌辰,家人要出国,就要开龛门祭拜抑或向祖宗“告别”;家人做了伤风败俗的事要绳之以家法,也要开龛焚香,让他在祖宗面前请罪。

潮汕古建筑源于中原古建筑风格,吸收北方建筑风格,结合当地人文环境、地理风貌,形成了独特的建筑文化,到现在已经有千余年的发展历史了。


...
热点动态
潮汕文化—礼节习俗—潮汕“入赘”的几种名称
潮汕人称“入赘”为“入舍”,意即进入女家屋舍,成为女家的人,字义上并没有歧视的意思。由于“入舍”的方式不同,故也有不同的叫法。潮汕西南部一带大概就有三种:一种叫“添偏肋”偏肋,就是指两侧的肋骨,它是人体的重要部件,既保护内脏又支撑整个躯干。因此,“偏肋”就被当地人用来比喻家庭的骨干力量,一般是指家中的壮男。在这里,没有男人的家庭也就可以说没有或少了“偏肋”,故其家女孩招夫婿,也就等于给家庭中“添”了“偏肋”。后来就有“舔偏肋”一词指被女方招为夫婿的男人。另一种叫“冲滚水”民间相传,某地有一屠夫死后,其妻即招一光棍汉为夫,接替丈夫的工作。但因新夫对屠宰牲口还很陌生,妻只得叫他冲滚水(烧开水)冲烫屠具及冲刷屠场内外之污血杂物。“冲滚水”的叫法即由此而来。另一说“冲滚水”即趁热再婚之意。但不管怎样,“冲滚水”是指被新寡的妇人招为夫的男子。再一种叫“叠墙尾”指被有子女的寡妇招为夫的人。“叠墙尾”是...
3213次浏览 查看阅读>>
潮汕文化—姓氏趣谈—历尽坎坷荣辱的潮汕魏氏
纵观潮汕魏氏,有两个最显著特点,就是来源比较单一,不像其他姓氏那样错综复杂,所以理顺起来比较容易。再一个就是自入潮以来,历尽坎坷与荣辱,而且跟潮汕历史息息相关。魏杞辞官来潮落籍魏氏源出姬姓,得姓始祖是周文王第15公子高。其先居四川蒲江县,后落籍江西太平里乌龙湾。由台湾文献委员会编的《百家姓考勤》一书云:“广东的魏氏则来自江西,其南迁迟至宋代末年,广东魏氏不像其他姓氏一样,自福建迁来。”此说不完全正确。不错,南方魏氏大部分源出江西,潮汕魏氏也一样。但是,潮汕魏氏的主流,也大部分是迁自福建莆田,潮汕魏氏始祖魏杞,宋末自京城临安移居莆田。魏杞生有4子,次子魏廷壁字景玉,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进士。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任潮州通判。其时已近宋元易代之秋,魏杞辞官来潮,与次子同住。后病逝潮州。魏廷壁通判任满,因元兵大举入侵,无法携眷同行,故将家眷寄居潮州,初居府学前。魏廷壁回莆田葬母后再回潮...
8990次浏览 查看阅读>>
潮汕文化—潮汕信仰习俗—潮汕的“神龛”
神龛也叫神椟,是放置神佛塑像和祖宗灵牌的小阁。神龛大小规格不一,依祠庙厅堂宽狭和神的多少而定。大的神龛均有底座,上置龛。神佛龛与祖宗龛型制有别:神佛龛为开放式,有垂帘,无龛门;祖宗龛无垂帘,有龛门。神佛龛座位不分台阶,依上而下设位(个别多姓合祠者,也各依祖宗辈序列台阶)。因此,祖宗龛多为竖长方形,神佛龛多为横长方形。龛均木造,雕刻吉祥如意图案和帝王将相、英雄人物、神仙故事、金碧辉煌。潮人多聚族而居,且华侨众多,为正本清源、追念故祖、维护血缘关系,特重祠堂建造和祖龛设置。
3824次浏览 查看阅读>>
潮汕文化—姓氏趣谈—潮汕蓝氏与畲族
潮汕有畲族,畲族有三大姓:雷、蓝、盘。从中原移民入潮者,也有姓蓝的。从中原移居来潮的蓝氏,称自己的堂号为“种玉堂”。语出“蓝田种玉”典故(陕西蓝田出美玉)。蓝氏得姓始祖,是秦国的王子向被封为“蓝君”,蓝田是他的食邑。国除之后,子孙就以地为姓,从此百家姓中就多了个蓝氏。因此,蓝姓人家跟蓝田有直接关系,以“种玉堂”来作自己的堂号既典雅又合乎实际。蓝田是他们的发源地。南迁之后,汝南郡便成为他们的第二个发祥地。所以,南方蓝氏多以汝南为郡望,称“汝南世家”。聚族而居于凤凰山麓的畲族蓝氏,以前也自称“蓝田世家”,也以“种玉堂”为堂号。但因居住于深山中,生活方式仍然大量保存畲族特点。1955年以前,仍籍属汉族。1955年以后,恢复畲族称号。至于大量居住平原地区的蓝姓人家,有没有畲族成分混居其间呢?‘在姓氏源流调查中,却无意发现,潮州蓝氏有不少是从福建漳浦茗溪迁来的。如澄海大衙蓝氏于“宋末自福建省漳浦县移...
6583次浏览 查看阅读>>
潮汕文化—姓氏趣谈—魏氏:从辉煌到劫难
发迹于河东(今山西省夏县一带)的魏氏,可以说从踏入潮汕大地的第一天起,干百年来都是在动荡中走过来的。因此,潮汕魏氏的历史可以说和整个期汕的人文史紧紧地连在一起。他们曾经辉煌过,也曾蒙受过屈辱。魏氏入潮是在宋末元初。当时,定居福建莆田的太常寺博士魏文懿生有三子。长子魏廷璧于宋宁宗嘉定八年(公元215年)来潮州任通判。任满后朝廷凋他到户部任职,因为战乱,他不敢携家属赴任,先是寄居在潮卅府前街,后来定居在揭阳渔湖都魏厝洋。到了公元1237年,魏文懿的三子魏廷弼来潮州任刺史,魏文懿也一起到潮州游学。这位南宋小朝廷的潮州刺史,也同样因为战乱四起,无法在任满之后回到莆田老家,就寄籍于海阳县的冠山乡。做为朝廷命官的魏氏兄弟和他们的父亲,面对元军对潮州的咄咄进逼,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投降,要么反抗。魏氏兄弟选择了后者。他们组织抗元队伍,在冠山渡口阻击追赶宋帝爵的元军张弘范部队。新创冠山乡不久的魏氏,一役就死...
5766次浏览 查看阅读>>
潮汕地区苏族谱简介
《潮汕苏族谱》讲解员:苏谋振写于9月8日!一世(潮汕始祖)湄洲孳生地,二世月园起大苏,(湄洲七星伴月,“湄洲即汕头市贵屿镇湄洲村)。癸酉年九月初十日(公元1993年10月24日)潮汕大宗理事会长:苏楚耀。副会长:苏秋本(湄洲)、苏家福(鹤陇),等…于湄洲老学校二楼与湄洲理事召开潮阳、普宁、潮安、陆丰、惠来,等县共42人参加。以“苏氏入潮始祖琳公(十三公)衍派”族谱校对昭穆分布情况,以诞生潮汕苏氏族谱的会议。目的使其后代裔孙见谱明源,达到亲上加亲。并为湄洲祖祠(潮汕苏氏祖祠)农历十一月三十日晋主庆典作准备。并于晋主之时,各乡代表发:潮汕苏氏族谱,可查、校对。(到会有亲笔签名,以付录于潮汕苏氏族谱之内,其中、鹤陇:家福、永才。枋洋:树清。碧屿:川城(碧屿会长)、开荣、开益。青洋山:楚耀、廷建、崇水(会长)。神前(泉)镇委书记:文炳,和洽海)讲解员:苏谋振。会议形式以讲解族谱(按老族谱记载为据,...
8914次浏览 查看阅读>>
文史图集精选
为何在“宗祠守不过四代”的今天,潮汕的宗祠能守40代?
为何在“宗祠守不过四代”的今天,潮汕的宗祠能守40代?
宗祠守不过四代?其实要分古代和现代来看。在古代,村民们大多因为血缘和氏族关系聚在一起生活。农民“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即使是活动范围相对广的商人,经营活动也大多靠近其生长地。一个氏族就是一个大家庭,每一个人都在这个大家庭的庇佑下成长,成为一生难以割舍的信仰。同时,古人大多看重“落叶归根”,他们带着一种接近使命感的信念来落实这个传统。纵使那些在朝为官的人,看过繁华之后,也想着落叶归根。氏族文化得以伴随血脉流传,生生不息。加上氏族兴建祠堂、守护祖坟,定期祭祀,每个参与其中的人都能感受到一种厚重的归属感,一个
广东潮汕五大姓氏世家,有你的姓吗?
广东潮汕五大姓氏世家,有你的姓吗?
潮汕的存在感,在全国来讲还是蛮高的。潮州商帮的传奇故事、清淡鲜香的潮州美食、地域色彩浓厚的姓氏民俗文化,也常常为大家所热议。于外地人来讲,潮汕地区充满神秘色彩。那么潮汕到底是指哪呢?【潮汕所属】狭义上的潮汕地区,即汕尾的朋友也认可的定义,主要是指广东省的潮州、汕头、揭阳三个市,以及辖属的县市。广义来讲,则是潮州、汕头、汕尾、揭阳。如果从传统概念来讲,也就是清朝时期潮州地区的形成来讲,指的则是潮州八邑和潮州九县。我们就以潮汕三市为基础说起。【潮汕五大姓氏世家】不仅相对于北方,即使在南方,潮汕地域的宗祠和姓
潮汕文化
潮汕文化
传统衣饰水布潮汕木屐红头船戏剧音乐潮剧剧目之一《天子奇缘》潮剧潮州音乐:潮州大锣鼓、潮阳笛套、潮州弦诗乐、潮州细乐、潮州庙堂音乐、潮州汉调音乐潮州铁枝木偶戏:潮州歌册工艺项目潮绣潮州木雕潮州石雕潮州抽纱潮州剪纸潮州陶瓷潮州嵌瓷潮州花灯民俗项目潮汕地区民俗繁多,且保留着很多中原地区已消失的节日。除了传统节日外,还有以下:营老爷,春节的游神活动,各地有不同的活动形式和时间。出花园,潮汕部分地区的成人礼。人节食七样羹伯公生,农历三月廿九日是伯公诞辰。会在伯公庙前搭台演戏(或放映潮剧)连演三晚。五谷母,农历六月
“潮汕人,福建祖”?潮汕人真是福建人的后代吗?
“潮汕人,福建祖”?潮汕人真是福建人的后代吗?
在潮汕地区,想必很多人都听过这句俗语。潮汕人又称福佬人,在很多人的认知里,潮汕人的先祖大部分是从福建移民而来。那么,这种说法究竟对不对呢?来自中原?潮汕人多来自中原一带移民,据考证,潮汕人中约90%是中原汉族移民,其他少量是当地的土著民族、少数民族和外国人后裔。潮汕人祖先是秦始皇时候中原汉族迁来的,不过潮汕人先是迁到了福建,后来就有一些迁到了潮汕。因此潮汕人跟闽南人是有着血缘关系的。来自福建?从中原直达潮汕定居的人,为数极少,绝大多数是先占籍福建,而后转徙潮汕。潮州文史学者陈贤武从方志和家谱资料考察,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