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坟的规矩
上坟的规矩 导读:

  上坟祭拜都有特定的规矩,除了特定日期:清明、中元节、寒食节以及除夕等特定的上坟祭拜日期外。按我国传统习俗,从亲人死后算起,每七天必祭奠一次,称为“做七”或“过七”。其中一七‘称“头七”、三七又称“散七”、五七、七七又称“满七”、“断七”或“尽七”,较为重要。

上坟的日期除外,还有哪些上坟的规矩呢?

准备上坟的物品:比如酒、水果、鲜花以及吃食。

上坟的仪式:需要敬几炷香、什么时候敬香、什么时候磕头,什么样的辈分应该磕头。

这些都是有讲究的,接下来,族谱网带领大家详细了解下上坟的规矩!

...
热点动态
清明上坟再度引发山火,“网上祭扫”只停留在口头倡导上?
清明将近,关于祭扫的话题,今年讨论尤其热烈。3月22日《新京报》报道:清明祭扫服务接待首日,北京全市223个祭扫点到现场祭扫总人数约1.8万人,而选择在“网上祭扫服务平台”祭扫的人数仅超过1000人。另据中新网合肥3月21日电:安徽省庐江县公安局20日深夜发布通报,该县境内两座山发生火灾,经调查,均为清明上坟引发。众所周知,往年大家选择在清明期间踏青祭扫、缅怀先人是传统,但今年不同,为避免现场祭扫引发聚集性疫情,浙江、广东、江苏、山东等全国多地发文“暂停现场祭扫活动”,提倡以家庭追思、网络祭扫等方式,大力推广“云祭扫”。民政部门大力倡议,众多市民也在呼吁响应。可即便是在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的当下,还是有不少人无视“防火”禁忌,轻视“防疫”警示。清明时节雨纷纷,其实是以雨来寄托对于逝去亲人的哀思。我国自古以来为礼仪之邦,而其中部分重要的礼仪均指向对逝去亲人的礼数、仪式,因此才有了清明节“路上
1383次浏览 查看阅读>>
【阿族说时令】春节祭祖和清明上坟有何不同?
扫墓和上坟是中国人祭祀祖先的一种重要活动,时间一般在忌日、清明节、大年三十或者正月初一。大年初一上坟祭祖的习俗,在全国很多地方都有流传。这种祭祀先人的活动从上古时期就出现了,在商代正式成为制度。在商朝人看来,家中的先人离世后,也能在天之灵能够看见后代祖孙的生活,所以要祭祀祖先,向祖先求福,希望祖先能够庇护子孙,消除灾难。这一祭祀观念也一直影响着后人,秦汉时期,祭祀祖先已经成为了具有普遍性不可缺少的礼仪活动,加上官方的推崇,便自上而下的盛行起来。大年初一祭祖跟清明节上坟是有差别的。在古代,春节(新年)祭祖的地点一般在郊外的墓地或是宗祠家庙中,仪式非常隆重,气氛也很庄严,有的地方会在祭祖的同时一并祭祀天地神灵。祭祖对祭祀的供品有着要求,主要有三牲饭菜、三茶五酒等,整个仪式由家长主祭。祭拜也必须严格按长幼顺序进行,不可逾越。人们烧三炷香叩拜后,向神明与祖先祈求丰收,随后烧纸,俗称“送钱粮”。发展
3106次浏览 查看阅读>>
文史图集精选
雍正血祭康熙陵内幕:跪着上坟填土号泣不止
雍正血祭康熙陵内幕:跪着上坟填土号泣不止
雍正帝即位后,加紧为逝去的父皇大办丧事。令人感到惊讶的是雍正帝在父皇的丧事活动中,表现得异乎寻常。一是哭晕过去。清朝皇帝办丧事,讲究要哭,不仅女眷要哭,男人包括皇帝都要哭,而且要大哭,谁哭得最伤心,谁就是最孝顺。所以,一定要达到哀号的程度。我们翻阅档案的时候,会看到很多这样的例子。康熙帝崩逝以后,雍正帝作为嗣皇帝,为了表达他的孝顺和对康熙帝传位给他的感谢,大哭而特哭。档案中留下了相关记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康熙帝小敛,就是为死者穿衣服。《清世宗实录》中这样记载:“上哀痛号呼,擗踊不已。”雍正帝开始大声号哭,而且是捶胸顿足。当真正要为康熙帝穿寿衣的时候,雍正帝的表演达到极致:“上恸哭仆地,良久乃起。趋至御榻前,抚足大恸。”这时的雍正帝竟然哭昏过去,倒在了地上。康熙帝大殓,就是把尸体连同珍宝一起放进棺材,准备盖上棺材板的时候应该是人们最悲痛的时候,因为,一旦盖上棺材板,亲人就再也看不见逝者了。这时
宋朝人流行"饮福":上坟祭奠后吃掉贡品
宋朝人流行"饮福":上坟祭奠后吃掉贡品
宋朝人每逢清明节和十月初一祭奠祖宗,摆的供品非常丰富,有酒有肉有果盘,祭奠完了就当场大吃大喝,他们称之为“饮福”,意思是吃了供品和喝了供酒能给活人带来福气。十月初一那天,我回老家上坟,在祖坟前面摆上一溜供品,放了一挂鞭炮,烧了一堆黄纸,磕了几个头,站起来,把供品装入后备厢,驱车而去。网络配图本来摆供是为了让祖宗享用,我应该把供品埋到坟地里,不应该带回去,可是现在规矩就是这样,不光我,所有上坟的人临走都会把供品带回去,以便下回重复利用,只把那些不能重复利用的东西留下来,例如花圈。古人上坟倒不把供品带走,但是他们会在坟地里把供品吃掉,深埋地下的祖宗照样尝不到一星半点儿。孔子的高足曾子当年被人质问过:“夫既遣而包其余,犹既食而裹其余欤?君子既食,则裹其余乎?”意思是你带着供品来祭奠祖宗,怎么祭奠完了自己大吃起来?吃不完怎么还打包?你这不是故意跟祖宗过不去吗?曾子回答说:“吾子不见大飨乎?夫大飨,
揭秘宋朝的“饮福”:上坟祭奠后吃掉供品
揭秘宋朝的“饮福”:上坟祭奠后吃掉供品
所谓的供品就是摆供在让坟前供祖宗享用的,上坟的人临走都会把供品带回去,古人上坟倒不把供品带走,但是他们会在坟地里把供品吃掉,深埋地下的祖宗照样尝不到一星半点儿。孔子的高足曾子当年被人质问过:“夫既遣而包其余,犹既食而裹其余欤?君子既食,则裹其余乎?”意思是你带着供品来祭奠祖宗,怎么祭奠完了自己大吃起来?吃不完怎么还打包?你这不是故意跟祖宗过不去吗?曾子回答说:“吾子不见大飨乎?夫大飨,既飨,卷三牲之俎归于宾馆,父母而宾客之,所以为哀也。”哥们儿没见过国君宴请外宾吗?宴席结束了,国君必定把没有吃完的大菜送到外宾的下榻之处,让他们继续享用,我把供品打包带走,就等于把自己当成了外宾,把祖宗当成了国君,这是在表明阴阳相隔比两国的距离还要遥远,并以此寄托自己的哀思啊!曾子的解释牵强到了极点,说明他是个笨蛋,如果让他的老师孔子来解释,一定靠谱得多。孔子可以这样说:人死万事空,死人根本不会吃供品,摆供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