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凉的拼音是“nà liáng”,释义是乘凉,意思是为了躲避炎热,在阴凉处歇息。
纳凉一词出自南朝梁陈时期的诗人徐陵的《内园逐凉》:“纳凉高树下,直坐落花中。”原诗描写的是诗人坐在树下乘凉,正处于落花之中。将诗人悠然自得的生活描绘了出来。
古代没有冰箱、空调等电器,面对炎炎夏日,人们就想出各种办法来纳凉。古人喜欢游山玩水,明代李时珍指出,垂钓能解除心脾燥热,夏天钓鱼也是消解烦闷,平心静气的方法。据说唐代诗人刘禹锡喜欢在有水的地方乘凉,他还写了一句诗:“千竿竹翠数莲红,水田虚凉玉簟空。琥珀盏红疑漏雨,水晶帘莹更通风。”有水的地方会比别的地方凉快。唐代还有一种供人消暑的凉屋,它傍水而建,采用水车将水送至屋顶,然后沿着屋檐流下,这样室内就会非常凉爽,不过这种凉屋只有王公贵族才能享受。明清以来,民间流行夏天喝莲子汤。莲子具有养心益肾的功用,夏季喝莲子汤,能够养神益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