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果最初是寒食节的食俗,后来随着时间的发展,清明节与寒食节的习俗合在一起,慢慢地就演变成了清明节吃清明果的习俗。清明果是江南地区的传统小吃,是清明前后制作的一种食物。在古代清明果是有祭祖功能,而到现代清明果的祭祖功能逐渐的淡薄,更多的被人们用来当春天的时令点心来食用,也可以馈赠或款待亲友。
在清明前后,江西各地就会用艾草或者野菜制作食品的习俗,被称作“尝青”。《玉山县志》写着“米粉杂艾萌作果,谓之清明节果。”根据民俗学者的介绍,江西各地在清明节制作各种米果团子,是源于寒食节不生火做饭的传统。传说晋文公为了纪念名臣义士介子推,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因此古人在寒食节这几天,就想到了事先准备好食物,等寒食节当天拿出来食用,这样就不会感到饥饿。
此外,最初的寒食节的食俗只有普通的麦粥,后来才慢慢多样化,根据相关的历史记载,青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南朝梁代。江西清明果的形状有些像饺子,其主要是采用清明草,将清明草清洗煮烂取汁,同糯米粉、面粉一起揉匀擀成皮,再包入用萝卜丝、竹笋、肉丁等材料炒熟的馅而成。蒸熟后的清明果,吃起来滑糯绵软鲜美可口,真可谓色、香、味俱全,老少皆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