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姓的来源有四:
起源一
源于黄帝时的桓常,出自黄帝属臣桓常,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黄帝有一个大臣名为桓常,其后裔子孙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桓氏。按史籍中的记载,由于那位桓常“审乎地利”,具有丰富的地理物侯知识,熟悉作物生长规律,于是向黄帝讲述了土地耕种之利。这是一个协助黄帝促使人类从原始渔猎的蛮荒状态向农耕氏族社会转变的重要角色。但古史中没有关于他为官任职的更详细记载,部分桓氏族人仍奉黄帝大臣桓常为得姓始祖。
起源二
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国君子御说,属于以谥号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春秋时期,宋国有个国君名叫子卿,原名叫子御说,是宋湣公(宋闵公)子捷之弟。宋桓公在位时期,克敬勤民,多次参加诸侯盟会,曾出兵援救郑国、邢国,安定周王室。因此他逝世后得到周王室赐予的谥号“桓”,历史上称为“宋桓公”。在宋桓公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谥号为姓氏者,称桓氏。
起源三
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桓公,属于以谥号为氏。姜小白得到了周王室赐予的谥号“桓”,后世称之为齐桓公。在齐桓公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其谥号为姓氏者,称桓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并世代相传至今。
起源四
源于少数民族改姓。源于乌桓(wán)族,乌桓原称“乌丸”、“古丸”、“乌延”,原与鲜卑族同为东胡部落。其族属和语言系属有突厥、蒙古、通古斯诸说,未有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