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常见的节日风俗有禁火、拜祖、吃寒食粥、插柳、踏青、秋千、蹴球、净肠等,在不少民俗习惯上都和清明节有很多相似。可以说寒食节从历史上来看由来已久,相传和晋国公子重耳以及他的大臣介子推有关。
从春秋到现在寒食节的风俗有不少都流传了下来,其中饮食上的习惯以及禁火、拜祖的习俗在现在一直都有,而追溯以往,在古代早期寒食节也称为“冷节”以及“百五节”等,沿袭了远古的改火旧习,每到初春时天气干燥,人们保留的火种往往容易引起火灾,且尚有春雷引发的山火,而古代人往往还会在这个时候举行相关的祭祀活动,在这个时候人们有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熄灭的习惯,这个也就是寒食节最初“禁火”习俗的由来,由此也看出防火的意识在古代早期就已经开始有了,而在灭了旧火之后人们还会重新钻燧取出新火谓之“改火”或“请新火”,而在禁火与改火之间还会有时间上的间隔,从一些历史文献上来看,往往会有三日、五日、七日等多种说法,这其实本质上就是寒食节的前身禁火节,在春秋之后慢慢的转化成了寒食节,融入了更多的典故和民俗文化在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