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一般是在清明前一二日,寒食节的起源,根据史籍的记载,是在春秋时期介子推被焚于介休绵山。晋文公下令在子推忌日禁火、寒食,以寒食寄哀思。到了唐朝的时候,寒食节已经成为全国性法定节日,后又与清明节合二为一。
寒食节的风俗有很多,在寒食节这天是家家户户都是要禁止生火,都吃冷食的,所以寒食节在古代也被称为“禁烟节”,山西民间禁火寒食的习俗多为一天,只有少数地方是三天。寒食节扫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视为“野祭”。
寒食节这天会插柳,柳是寒食节象征之物,原是为了怀念介子推追求政治清明,然后在南北朝时期的《荆楚岁时记》中有“江淮间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门”的记录,在安徽、苏州等地还盛行戴芥花,佩麦叶来代替柳枝。
古人还会去踏青,也叫踏春,这个习俗盛兴于唐宋时期,此外还会进行荡秋千和蹴球,文人还会咏诗,因为文人墨客在寒食节的时候或思乡念亲,或借景生情,感慨尤多,灵感顿生,诗兴大发,咏者甚多。
寒食节除了风俗很多外,在饮食上面也有很多讲究,寒食节的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浆、青精饭及饧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盘兔、枣饼、细稞、神餤等;饮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数十种之多。在晋南地区民间习惯吃凉粉、凉面、凉糕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