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的古诗
大暑的古诗 导读:

大暑,二十四节气之一,是夏天最后一个节气。“暑”是炎热的意思,大暑,指炎热之极。大暑相对小暑,更加炎热,是一年中阳光最猛烈、最炎热的节气“湿热交蒸”在此时到达顶点。

 

关于描写大暑节气的古诗:

 

1、《大暑》

【宋】曾几

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

经书聊枕籍,瓜李漫浮沉。

兰若静复静,茅茨深又深。

炎蒸乃如许,那更惜分阴。

 

2、《咏廿四气诗·大暑六月中》

【唐】元稹

大暑三秋近,林钟九夏移。

桂轮开子夜,萤火照空时。

菰果邀儒客,菰蒲长墨池。

绛纱浑卷上,经史待风吹。

 

3、《六月十八日夜大暑》

【宋】司马光

老柳蜩螗噪,荒庭熠燿流。

人情正苦暑,物怎已惊秋。

月下濯寒水,风前梳白头。

如何夜半客,束带谒公侯。

 

4、大暑水阁听晋卿家昭华吹笛

【宋】黄庭坚

蕲竹能吟水底龙,

玉人应在月明中。

何时为洗秋空热,

散作霜天落叶风。

 

5、和晁应之大暑书事

【宋】张耒

蓬门久闭谢来车,畏暑尤便小阁虚。

青引嫩苔留鸟篆,绿垂残叶带虫书。

寒泉出井功何有,白羽邀凉计已疏。

忍待西风一萧瑟,碧鲈斫鲙意何如。

...
文史图集精选
大暑
大暑
物候腐草为蠲:曰丹良、曰丹鸟、曰夜光、曰宵烛,皆蠲之别名。离明之极则幽阴,至微之物亦化而为明也。《毛诗》曰:“熠耀宵行”,另一种也,形如米虫,尾亦有火,不言化者,不复原形,解见前。土润溽暑:溽,湿也,土之气润,故蒸郁而为湿暑,俗称龌龊热是也。大雨时行:前候湿暑之气蒸郁,今候则大雨时行以退暑也。脚注
万历皇帝的"课程表":非遇大寒大暑不辍讲读
万历皇帝的"课程表":非遇大寒大暑不辍讲读
万历皇帝的"课程表":非遇大寒大暑不辍讲读,明隆庆六年(1572年)六月初三日,10岁的皇太子朱翊钧即位,改元万历,是为
这里有一份大暑养生秘诀,快收好!
这里有一份大暑养生秘诀,快收好!
大暑,一年中温度最高,且酷热多雨的时期,暑气逼人再加上湿气很容易趁虚而入,倘若不做好养生,很多人容易生病,尤其是老人和小孩。所以大暑这段时间不仅要做好防晒,养生也不能落下。大暑高温高湿,如果出汗了往往很难蒸发,人体水分又得不到补充,容易导致中暑。所以起居养生是这段时间最需要注意的。要注意减少外出时间,出门时做好避暑工作,同时适当补充水分,体寒的人最好喝热饮。大暑最然天气炎热,但阴气也一同增长,此时最忌贪凉,比如长期呆在空调间里不出门,或者吃太多冷饮和生冷食物,这有可能导致腹痛、呕吐或者腹泻。大暑时饮食应
晒伏姜,喝茯茶,烧伏香,大暑最应该做的三件事
晒伏姜,喝茯茶,烧伏香,大暑最应该做的三件事
大暑节气到来时,正值“三伏”是我国一年中日照最多、气温最高的时期,这个时候人往往困倦乏力,什么事情都不想做,为了避暑解乏,我国劳动人民也想出了很多办法。晒伏姜伏姜最早来源于山西、河南等地,三伏天时人们会把生姜切片或者榨汁后与红糖搅拌在一起,装入容器中蒙上纱布,于太阳下晾晒。待姜和红糖充分融合后即可食用。对于治疗老寒胃,伤风咳嗽等疾病有奇效。伏姜中有一种姜辣素,它能够有效地治疗吃寒凉食物过多而引起的腹胀、腹痛、腹泻、呕吐等。人喝了伏姜之后会感到全身发热,这是因为它能使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促使身上的毛孔
二十四节气之——大暑
二十四节气之——大暑
二十四节气之——大暑,“小暑接大暑,热得无处躲。”带来滚滚热浪的大暑节气正式登场。专家提示说,大暑节气
24节气之大暑|古代人的解暑妙招供你参考
24节气之大暑|古代人的解暑妙招供你参考
24节气之大暑|古代人的解暑妙招供你参考,北京时间7月23日10时50分,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大暑”正式登场。“大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