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谱宜三十年一修,若不遵此,即属不孝。修谱不宜历年久远,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家族编修家谱的时间都是为三十年,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那么为何编修家谱的时间有这样的讲究呢?
其实大修小修的年限,也是从前的人在编修资料的时候得来的,可以说是编修家谱的约定俗称的规矩,比如在《光绪春谷东溪王氏宗谱》卷首载乾隆间订《续修旧谱总纲》提到:“谱必三代一修,恐世远年久,无不散失,乖离之弊,其所失为不小。”
还有就是一个比较现实的原因,是涉及家族人口的新增和减少,按照原先的人均寿命和新生代的出生规律,家谱三十年一修,算是将家族中两代人衔接起来,如果时间稍微久远一点,家族中人丁变化记录会有差池,然后容易引起血缘关系的紊乱。
以及我们都知道,编修家谱需要耗费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如果编修家谱的时间间隔太短,会发现编修太麻烦了,而修谱跨度太大,又会造成内容记载缺失、失考等问题,因此在编修家谱的时间上,每个家族都会根据自己家族的实际情况来定,但是大致上会按照“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的时间规定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