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螺春的原产地在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东洞庭山及西洞庭山。
碧螺春早在隋唐时期的时候就有了,并且在当时非常有名,有着千余年的历史。在唐代的时候,碧螺春就被列为贡品,传说清康熙皇帝南巡苏州赐名为“碧螺春”。由于洞庭山地理环境独特,四季花朵不断,茶树与果树间种,所以碧螺春茶叶具有特殊的花朵香味。
碧螺春属于绿茶,因产于江苏吴县的洞庭山区,故又称“洞庭碧螺春”。洞庭山分东西两处,洞庭东山为三面环水的半岛;洞庭西山则为太湖上的小岛。东西洞庭山均为果茶间种。这里,太湖碧水,烟波浩渺。茶树与批把、桔子、杨梅等果树交错相间,枝叶相连,根脉相通;从果树枝叶中透过来的稀疏的阳光,浸透着花果之香。真是:“入山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百里醉”。
碧螺春的采制是比较严格的,所以其采摘的时间也有规定,一般是春分前后开采,以春分至清明这段时间采摘的品质最好。通常采摘一芽一叶初展,形如雀舌。采回的芽叶须进行精细的拣剔,并做到当天采摘当天炒制。碧螺春条索纤细,卷曲如螺,白毫显露,银白隐翠,冲泡之时,恰似白云翻浪,香气浓郁,滋味鲜醇,汤色清绿,有“一嫩(芽叶)三鲜(色、香、味)”的赞誉。
另外洞庭湖碧螺春还分等级,其按照产品的质量分为特一级、特二级、一级、二级、三级五个等级,其中特一级、特二级最为名贵。碧螺春茶每年春分前后采摘,谷雨前后结束,以春分至清明采制的明前茶品质最为上乘。通常采一芽一叶初展,芽长1.6—2.0厘米的原料,叶形卷如雀舌,称之“雀舌”。 一般过了4月20日的茶叶,当地人就不叫碧螺春了,而叫炒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