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到底是什么?

国学文化
关注问题
回答
2021-07-14
0
1821
提交答案
6个回答
强宜璐
2021-07-14
我不知国学这个词是谁组合的,也不想知道,我也不关心国学的本源含义,只想说,国学,这么铿锵正大的词,以“国”之名冠在“学”上,顾名思义,是一国之学问,是整个国家之学问,否则,谁敢这么张狂,把国帽置于学顶?就我国而言,窃以为国学绝不仅仅是道儒墨法经史子集之乎者也,绝不是。倘若有人认为是,顺便一个小推理,再等500年,那时的国学(如果有的话),还只是满口天大地大人亦大,还只是满口经史子集,还只是满口之乎者也,呵呵,就奇怪得很了,此处的国学可以称为死学了,是历史上某段时期的死的学问。死学问也算是一国之学问,这个国家也离死不远了,或者说早就死了,魂死形枯了。 国学,就因其名正大铿锵,就因其名壮阔沧桑,故绝不应徘徊在故纸堆,绝不仅仅在发黄的线装书里翻捡,应该与历史同步,与国家同辉,与文明文化同朽。历史传承下来的,固然要算国学,外来优秀的深入大众的也要算国学,发展演变的当然更要算国学。历史之传承,我们固然要继承,却不能囿于传承,不能死守过去,不能墨守成规,要温故而知新,要有取有舍,要继往开来。同时,我们也要学习借鉴外来的优秀的,适时发展适当的先进国学,国学同样要与时俱进。比如佛,早就融入大众的衣食住行了,要把佛排除在国学外,其实是自大自卑心理在作祟;又如马列主义,其实早就和中国特色的政治社会人文思想融合了,排斥马列,同样是不现实不客官不公正的;其它亦然,若要把计算机的中文多媒体排除在国学之外,简直好笑。 那么,我国区别于别国的根本学问到底是什么呢?我国之国学异于他国之国学到底是因为什么? 区别到底是什么?难道仅仅是思想、文化与哲理吗?不然,别国也会有的,也会有类似的东西的。有时候大同小异罢了。那到底是什么呢?其实就是方块字、是汉字及历史语言文字表现出来的所有东西。我们的语言文字是区别于他国的根本的东西。记得小时候的一篇课文,都德的《最后一课》,法国沦陷区不准教授法语了,那是主人公小弗郎士的最后一次法语课。该文作者那浓浓的爱国情朴素真切地流动在文字间,虽然隔了这么多年,我还大约地记得。再读该文章,我深切地体会到,国学,一个国家之学问,不光是史地文生,不光是理工农医,应该是国家语言表述的一切东西。依发展观来看,不仅仅汉字文章,连汉语言多媒体现在都可以归类为国学了。 当然,能称上学问的,也不一定要多么深刻多么广博,只要有可取之处,不是满篇胡言乱语、不是遣词造句文理不通即可。譬如一点灵感,一处风景,一个道理,一篇论文,一些思辩,几条讽喻等等,都可以算作学问,又因为是以汉语言为载体表现的,因此,也应该算作国学。 由上所述,可以看出,国学的范畴很广。凡以汉语言为载体的任何学问,都可以算作国学。即便汉语言表述的是外国的,只要有可取之处,也可以算作国学。外国语表述的是中国的内容呢,只要把外国语翻译过来了,同样可以算作国学,当然也要有可取之处。汉字有其音形义,汉字的多媒体表现形式,只要能称为学问的,同样要算作国学。试想一下,现在我们若有炎帝黄帝的语音资料,呵呵,中国不沸腾才怪! 前段时间看到一则新闻,法国总统希拉克,在欧盟经贸会议上,因该国商业代表当众说英语于是愤而离席,以表对其国人的不满、愤慨与鄙视。这不得不让我赞叹法国总统的政治魄力来,也不得不让我想起《最后一课》。联想到国内诸多民众,连汉语都搞不明白,对某些外国语却忘情忘我地投入,甚而崇洋媚外,把匕首和投枪掷向自己的母语,掷向自己的同胞、民族和国家,我简直出离愤怒了。 韩麦尔先生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大家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我要说,汉语言是伟大精辟的语言,简练、明白、精确。我们一定要珍爱国学,记住:国学在,则国在,国学亡,则国亡。国学实际上是国家和民族之魂哪! 转自搜狐论坛
藤宗铤
2021-07-14
中国传统学问,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分。 大致上的经典著作可分为三大系列: 1、十三经 2、二十四史 3、诸子百家 再加上文学作品。 中国经典古籍的出版,以中华书局的最为经典,质量也最好。中国各省基本都有古籍出版社,出版古代书籍。但水平和质量参差不齐,其中以上海古籍出版社,河北古籍出版社的较好。 文学类的书,则以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最好。 其他出版社改革开放以后出了大量的四书五经之类的古典名著,但大多数是垃圾版本。其中最烂的是中州古籍出版社和贵州人民出版社。 下面推荐一下具体的版本: 十三经:我认为以江西师范大学出的《十三经直解〉(共七本)为最好,注解精当简明,排版很好,阅读很轻松直观。简体印刷,是以江西师大的讲义为基础编写的,很负责任,很适合初学者。 二十四史:以中华书局的单行本为最好,虽然是繁体,但是没办法,没有其他更好的版本了。 诸子百家:这个版本就比较多了,中华书局出过好几套,很多专业出版社的也都不错。作为初学者,我建议最好选择简体版的。诸子百家号称百家,其实只有20几家,其中比较重要的是韩非子,墨子,商君书,和管子,思想性很强。 历史类,最重要的一部书是《左传〉,其次是《战国策〉,二十四史里面,则以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为最重要,写得也最好,称为良史。 文学类:诗歌最重要的三本:《古诗源〉(古代把隋唐以前的诗叫古诗),《唐诗三百首〉,《宋词选〉,宋词的选本很多,还是选名家的选本比较好。其他的可以再看一些名家的诗词选集,注意不要去看全集,全集都是研究用的,良莠不分,选集一般是精华。 散文主要是:古文观止,昭明文选,唐宋八大家散文选,特别是昭明文选,有时候也叫文选,最为经典。 如果要再深入,可以再去看一些如《贞观政要〉,《西厢记〉等其他的名著,还有文心雕龙,汉赋,唐宋传奇等,看多少算多少了。 另外,幼学琼林也不错。
却墨雪
2021-07-14
国学,兴起于二十世纪初,而大盛于二十年代,八十年代又有"寻根"热,九十年代"国学"热再次欣起遂至今,无不是今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正视。于今而言,则正是对传统文化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 "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而关于国学的定义,严格意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给我们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名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普遍说法如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国学讲习记》,《国粹学报》第19期)邓先生的国学概念很广泛,但主要强调了国学的经世致用性。 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那么无疑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这些当然是属于国学范畴,但也可以说是国学的外延了。 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它列从属地位;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编撰于乾隆年间,由当时的纪晓岚、王念孙、戴震等等一流学者完成。“四库”指经、史、子、集四部,“全书”指所收都是全本。 经部——:经部分为“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群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石经类”、“汇编类”,主要是儒家经典和注释研究儒家经典的名著。其中儒学十三经:《周易》、《尚书》、《周礼》、《礼记》、《仪礼》、《诗经》、《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史部——:史部分为“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别史类”、“杂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抄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汇编类”,重要书目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战国策》、《宋元明史纪事本末》等等。 子部——:子部分为“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丛书类”、“汇编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耶教类”、“回教类”、“西学格致类”,重要书目如:《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管子》、《尹文子》、《慎子》、《公孙龙子》、《淮南子》、《抱朴子》、《列子》、《孙子》、《山海经》、《艺文类聚》、《金刚经》、《四十二章经》等等。 集部——:集部分为“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词曲类”、“闺阁类”,重要书目如:《楚辞、《全唐诗》,《全宋词》,《乐府诗集》、《楚辞》、《文选》、《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等等。 任继昉: “国学”一词,古已有之。《周礼.春官.乐师》:“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孙诒让《周礼.正义》:“国学者,在国城中王宫左之小学也。”周代的“国学”只是国家所办的“贵族子弟学校”。 国学,又称国故,可译“GuoXue”(音译)、“Sinology”(意译,指中国学,汉学,因无别于汉族学而有争议)。狭义的是指以儒学为主的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与学术,包括古代诸子百家。广义主要是根据胡适:“中国的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说法而拓展外延和内涵,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因此,中国古代和现代的优秀文化和学术成就,包括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另外国学还指学府,如太学、国子监。国学也是一门学问,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1920年代始盛。简而言之,国学,就是中国学,就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明。 此后朝代更替,国学逐步由小学演变为高等学府。 到了清末,国学成为国家最高层次的学校。“庚子义和团一役以后,西洋势力益膨胀于中国,士人之研究西学者日益众,翻译西书者亦日益多,而哲学、伦理、政治诸说,皆异于旧有之学术。于是概称此种书籍曰‘新学’,而称固有之学术曰‘旧学’矣。另一方面,不屑以旧学之名称我固有之学术,于是有发行杂志,名之曰《国粹学报》,以与西来之学术相抗。‘国粹’之名随之而起。”(王淄尘《国学讲话》,世界书局于1935年)1901年,梁启超在《中国史叙论》中提到“国粹”一词。1902年秋,梁启超写信给黄遵宪提议创办《国学报》,“以保国粹为主义”,使用了“国学”一名。几个月后,梁启超又撰《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多次提及“国学”。章太炎则于1906年9月在东京发起“国学讲习会”,不久又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国学振起社,其“广告”云:“本社为振起国学、发扬国光而设,间月发行讲义,全年六册,其内容共分六种:(一)诸子学;(二)文史学;(三)制度学;(四)内典学;(五)宋明理学;(六)中国历史。” 至此,“国学”一词在中国也完成了由“国家设立的学校”向“我国固有的文化、学术”意义的转变。 到清末民国时期,西学东渐、文化转型,关于"国学"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关于国学的定义,严格意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给我们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 普遍说法如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国学讲习记》,《国粹学报》第19期)邓先生的国学概念很广泛,但主要强调了国学的经世致用性。 章太炎在其《国学概论》中称:国学之本体是经史非神话、经典诸子非宗教、历史非小说传奇;治国学之方法为辨书记的真伪、通小学、明地理、知古今人情的变迁及辨文学应用。 吴宓认为:“兹所谓国学者,乃指中国学术文化之全体而言”; 胡适则认为:“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为国学”。胡适由于当年在学术界的地位高大,因此他的观点影响范围最广。现代一般人对“国学”的理解,大多沿革于胡适。 现在,国学又可称国故,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构成了恢弘的经、史、子、集四部。 目前汕头大学王富仁教授提出了“新国学”概念,他认为新国学就是适应当代中国学术发展的需要提出来的,"新国学倡导中华文化的整体观念,说胡适很行,同样也不否认鲁迅的伟大,各种文化的对立不要看得那么重,每个部分都是不可缺少的",它视中国文化为一个结构整体,是包括中国古代学术和中国现当代学术在内的中国学术的总称。"新国学强调的就是:政治、经济、文化是一个整体,谁也缺少不了谁。"
凌祉逸
2021-07-14
每个人都在说“国学”,可是“国学”到底是指什么?是不是但凡中国古代的字儿书便是“国学”?   孔子说:必也正名乎!   "国学"一词,古已有之,《周礼·春宫·乐师》有“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之说。孙诒让《周礼正以》解释为:“国学者,在国城中王宫左之小学也。”也就是所,“国学”在最初指的是国家所办的“贵族子弟学校”。   1902年秋,梁启超写信给黄遵宪提议创办《国学报》,“以保国谇为主义”,使用了“国学”一名。几个月后,梁启超又撰《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多次提及“国学“。章太炎册于1906年9月在东京发"国学讲习会”,不久又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国学振兴社,其“广告”云:“本社为振起国家,发扬国光而设,间月发行讲义,全年六册,其内容共分六种:(一)诸子学;(二)文史学;(三)制度学;(四)内典学;(五)宋明理学;(六)中国历史。”   邓实在1906年所撰《国学讲习记》中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过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过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   至此,“国学”一词在中国也完成了由“国家设立的学校”向“我国固有的文化、学术“意义的转变。   如今,国学一般是指以儒学为主流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像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其实也都属于国学范畴,只不过它们通常被认为是国学的外延。 国学,又可称国故,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构成了恢弘的经、史、子、集四部。 国学,兴起于二十世纪初,而大盛于二十年代,八十年代又有"寻根"热,九十年代"国学"热再次欣起遂至今,无不是今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正视。于今而言,则正是对传统文化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 "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而关于国学的定义,严格意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给我们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名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普遍说法如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
相关问题
给祖先上坟有什么禁忌吗
有的。首先,上坟时忌穿颜色鲜艳的衣服,清明节在扫墓的时候,不宜穿得过于显现,因为扫墓本来就是一件比较严肃的事情,所以着装尽量淡雅一-些, 大红大紫的颜色,在中国具有喜庆的意味,所以不适合在这样的场合出现,当然,清明节除了扫墓以外的时间,比如和亲人一起踏青什么的,衣着倒是没有太多的讲究,主要是看具体的场合吧。 另外,忌嬉笑打闹除了衣着上的讲究,言行举止也要有所讲究,不要在扫墓的时候嬉笑打闹,或者做一些不严谨的举止,因为按照老人的说法,这会惊扰了先人,也是对先人的不尊重的行为。所以扫墓的时候,尽量要恭敬和严谨些,以表达对先人的尊敬。 最后一点就是要注意上坟时的贡品。一般上坟都会带贡品吧,这些贡品是用来祭献祖先的,在没有给先人祭献之前的,人是不能先食用的。而是等_上供之后,大家回到家,再一起分享。如若不然,也是对先人的一种不尊重。没有先人,就没有后人,没有先人辛苦的付出,也就没有后人幸福的现在。所以我们对于先人的尊重,也是需要在清明节的时候体现出来的。
沈姓的祖先是谁?
沈姓在百家姓中排列在十四位,目前来说,其人口是有600万人左右,排列第37位。 其源流很多,但是说的最多的一个源流,大概是出自于嬴姓。沈姓的先祖叫实沈,是黄帝的后裔帝喾之子。实沈氏族后来因与少昊氏部落杂居而东夷化,故为嬴姓。后来,他们建立了沈国。周昭王南征时,嬴姓沈国被灭,其子孙就以国为姓。 夏朝时,夏人建立了姒姓沈国。至周初,蒋国灭了姒姓沈国,沈人南迁到楚地的沈鹿,其子孙也改姓沈。 西周初年,文王的第十个儿子季载被封于沈(今河南平舆北)。公元前506年,姬姓沈国被蔡国吞并,沈国的后人就称为沈氏。 目前沈姓是江浙地区最常见的姓氏之一。
周氏有哪些字辈?
周姓,是中国第九大姓氏,也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之一了。周姓最初是发源于今陕西渭河平原地区。而到今天,周姓主要是分布在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形成了沿长江省份、豫鲁两块高比率的分布状况。 周氏的字辈: 1、山东周氏族谱山东省周氏字牌辈序:~隆、茂、庆、传、长、广、生(升)忠、厚、嗣(世)、志、永远、祯(元)、正、方。后又续序:志德开宏运达孝毓富祥教礼培家训信义作保章。 2、四川成都(现湖北恩施自治州)周氏字辈:太祖应朝忠,永远世代兴,丕振仙仁月,长源玉厚坤。 3、益阳大泉周氏字辈:贵文祖志一,永兴万代天,仁学宏宗益,世守绍前贤,继述声名显,由来达孝全,振起三以让,令德庆悠绵。 4、重庆市永川区邓家坳周氏(尚书公后裔)字辈:尚梦应康世,孙宗道仕友,子均仲忠万,以自时大章,华先维继述,裕后乐英贤。秩序本天定,彝伦在人全,谟烈由今绍,奕叶谱相传,家乘恪遵守,祥发永绵延 你还知道周氏有哪些字辈吗?
每年12月10日出生是什么星座?有哪些名人
想问一下每年12月10日出生的人是属于什么星座?在历史上有哪些人是这个星座的啊大概?
出生于12月10日的古今名人有哪些?
在198年前的今天,1815年12月10日 (农历冬月初十),计算机科学先驱爱达·勒芙蕾丝出生。奥古斯塔·爱达·金,勒芙蕾丝伯爵夫人(Augusta Ada King, Countess of Lovelace,1815年12月10日-1852年11月27日),原名奥古斯塔·爱达·拜伦(Augusta Ada Byron),通称爱达·勒芙蕾丝(Ada Lovelace),是著名英国诗人拜伦之女,最著名的事迹为翻译意大利人查尔斯·巴贝奇早期的程式设计书《分析机概论》(analytical engine),爱达对翻译查尔斯·巴贝奇的《分析机概论》所留下的笔记,被认为对现代电脑与软件工程造成了重大影响。 你还知道哪些12月10日出生的名人?
微信
QQ空间
QQ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