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中观学派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922
转发:0
评论:0
名称梵文mādhyamaka,源自形容词madhya(中、中间),加上最高级词尾ma,意思为最中、至中。之后转为人称名词,就成为Mādhyamikas。字面上的意思,是最中者、至中者。居住在中印度的人,也被称为mādhyamaka。中观派的名称源自于龙树《中论》,以中观为修行方法故也称为《中观论》。历史中观起源龙树的学说,源自早期大乘佛教般若思想的进一发展,认为世间一切性空(第一义谛、胜义空),只有假名存在(世俗谛、假名有)。亦有说龙树中观之“中道”不着空、有,显示实相;《中论》篇首“八不”偈即显示此点。他的弟子中,最著名的即为提婆,意译圣天。龙树与提婆师徒二人的著作,奠定了早期般若中观派的理论基础。多罗那他《印度佛教史》记载,有位南方阿阇黎龙叫,与提婆同时,或亦为龙树弟子,在印度南方倡导唯识中道见。此位弟子的著作没有传世,记载也不多,难以确知其人。提婆之后的传承,史料所载不多。元魏译《付...

名称

梵文mādhyamaka,源自形容词madhya(中、中间),加上最高级词尾ma,意思为最中、至中。之后转为人称名词,就成为Mādhyamikas。字面上的意思,是最中者、至中者。居住在中印度的人,也被称为mādhyamaka。

中观派的名称源自于龙树《中论》,以中观为修行方法故也称为《中观论》。

历史

中观起源

龙树的学说,源自早期大乘佛教般若思想的进一发展,认为世间一切性空(第一义谛、胜义空),只有假名存在(世俗谛、假名有)。亦有说龙树中观之“中道”不着空、有,显示实相;《中论》篇首“八不”偈即显示此点。他的弟子中,最著名的即为提婆,意译圣天。龙树与提婆师徒二人的著作,奠定了早期般若中观派的理论基础。

多罗那他《印度佛教史》记载,有位南方阿阇黎龙叫,与提婆同时,或亦为龙树弟子,在印度南方倡导唯识中道见。此位弟子的著作没有传世,记载也不多,难以确知其人。

提婆之后的传承,史料所载不多。元魏译《付法藏因缘传》记载提婆之徒,名为罗睺罗,与龙树及提婆并称三大士。多罗那他的《印度佛教史》中说,提婆晚年离开那烂陀寺,到南印度的兰伽那达,付法给罗睺罗跋陀罗之后示寂。罗睺罗跋陀罗为龙友之师,再传于僧护。宇井伯寿在《印度哲学研究》中认为,罗睺罗跋陀罗即汉传中的提婆弟子罗睺罗。

罗睺罗跋陀罗之后有婆薮、青目,这两个人很可能是同时代人。青目作《中论释》,鸠摩罗什译出的《中论》,即是青目所作的释论。 鸠摩罗什师从莎车王子须利耶苏摩,受《中论》、《百论》、《十二门论》。须利耶苏摩为青目弟子。婆薮作提婆的《百论本颂释》。在他们之后又有坚意,他所作的《入大乘论》由北凉道泰等译成中文。

中期的中观派别

龙树的中观学说,在提婆之后的百年间,一度衰微。详细原因不明,一般认为是与瑜伽行唯识学派兴起有关。瑜伽行唯识学派推重龙树,但反对一切法空,他们重新诠释龙树学说,使它符合唯识派的见解,如世亲的弟子安慧作《中论释》,以唯识派的角度重新解释龙树的中论,认为龙树的性空唯名论,只是佛陀的密意说,应加入唯识派的三自性才是究竟。

至世亲之时,有龙友、僧护师徒,在中印度起而宏扬龙树的学说。僧护又称众护,即僧伽罗刹,藏译有《僧伽罗刹所集经》,藏传佛教相传佛护、清辨、解脱军都是众护的弟子。自龙树以来,虽然有般若中观学说的传布,但中观派的正式建立,则成于清辨、佛护二人之手,但清辨与佛护之间,又有不同的见解。

自续派

清辨反击瑜伽行唯识学派对龙树学说的诠释,他亲自前往那烂陀寺,要求与世亲的弟子护法进行辩论,但护法并没有接受。清辨并且认为瑜伽行派所传的弥勒《辨中边论》中的意旨不正确,发愿要等待弥勒出世,亲自向他询问究竟是他的见解正确,还是瑜伽行派所传的正确。

在因明学方面,因为清辨此派,在论辩时会先建立自宗看法,再用自宗看法以辩破他宗,故称为“中观自续派”(svātantrika,自立量派)。而在教义上,他的见解与经量部相近,因而又被称“顺经部行中观派”。

由瑜伽行派解脱军传出的《现观庄严论》,是《般若经》的注解,据说后者是由弥勒传世亲的般若学,被视为早期的中观与瑜伽行两派的调合论者。

至清辨门下弟子寂护(又译为静命)作《中观庄严论》,其弟子莲华戒作《中观庄严论精释》、《中观光明论》,以清辨的中观自续派意旨,加入瑜伽行派的教义,综合瑜伽行唯识学派与中观学派的观点,建立了“随瑜伽行中观派”。后寂护将大乘佛教及此派理论传播到中国,对藏传佛教具有深刻的影响。师子贤也是寂护的弟子,弘扬‘般若’与‘现观庄严论’,作《现观庄严论》释、《现观庄严明般若波罗密多释》。

应成派

佛护及其弟子月称建立中观应成派(Prasaṅgika,随应破派),佛护作《中论释》,月称作《中论明句释》、《入中论》、《四百论释》等。

月称论师对中观应成派的观点进行了广泛的立论并对其他中观宗的观点给出了充分的理路上的驳斥。他继承佛护论师的观点,主张直接通过应承辩破他宗自相有的说法,即可在所化机相续中生起证悟无我的智慧,故被称为“中观应成派”(Prasaṅgika,随应破派)。而在教义上,他反对清辩论师的看法,认为一切法无自相,但是他也反对瑜伽行派认为阿赖耶识实有,与说一切有部立场相近。

晚期中观

晚期中观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为寂天。他继承了月称中观应成派的传统,但是他在某种程度上也采纳了清辩论师的观点,融合了中观自续派与应成派两者,使他成为后期中观派重要的代表人物。他思想的最大特点,就是以简摄繁,以及见行相应二点。

中观派系表

中观学派

汉传佛教

在南北朝之时,般若部的经典经由西域传入中原,因为它与道家玄学思想接近,而广被接受。鸠摩罗什将中观思想传入中土,在关中地区极为盛行。鸠摩罗什传入的中观派思想,流行在罽宾、北印度地区,接近于早期的中观思想。

中国的佛教思想家在接受中观思想之后,又加以引申,形成了两个主要的流派:

三论宗

天台宗

藏传佛教

藏传佛教所接受的中观思想,主要是中晚期印度派的思想。寂护是最早将中观派思想引入藏传佛教的代表人物,赤松德赞曾经向全藏宣布,以寂护的见解作为藏传佛教的规范。寂护的见解被称为随瑜伽行中观派,因为他在相当程度上,融合了唯识派的思想。在宁玛派中,仍然保持了他的部分见解,但因为朗达玛灭佛的影响,寂护在中国的影响力在后世并不大。至后弘期时,月称的再传弟子阿底峡大师,以寂天的教义,入藏传授,作《菩提道灯论》,建立噶当派,将中观应成派传入中国,后为格鲁派宗喀巴尊奉,成为藏传佛教的正宗。

随瑜伽行中观派

中观应成派

参见

唯识派

大乘佛教

汉传佛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观派
中观派(梵文:Madhyamika),亦称“中观宗”、“大乘空宗”,与瑜伽行派并称为印度大乘佛教的两大派别。约公元3世纪由龙树、提婆所创,主要论籍保存在中国汉、藏两种译文中。其中《中论》、《十二门论》、《百论》,简称“三论”,加上《大智度论》,称“四论”,是中国“三论宗”信奉的要典。其他如《十住毗婆沙》、《回诤论》、《劝发诸王要偈》、《百字论释》等也很有影响。此派发挥般若经类思想,以“假有性空”为核心,提出“二谛”、“三是偈”以及“八不中道”和“实相涅槃”等说法。认为由世俗的名言概念所获得的认识,都属于戏论范围,被称为“俗谛”,以名言等因缘生法,本无自性的认识,称为真谛。承认有一种直觉性的“现观”,但没有描述,也无论证。从“俗谛”说,因缘所生法,一切皆有;从“真谛”看,这一切皆无自性,都“毕竟空”。但“世俗有”即是“毕竟空”,“毕竟空”即存在于“世俗有”中,“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
· 中观应成派
名称此派得名于他们使用的辩论技巧。他们采用随应破(prasanga)的方式来阐述空性。清辩采用自立量(svatantrika)来作为辩论技巧,与他们形成对立,被称为中观自续派。随应破,又译为堕过,最早起源于龙树《中论》。本意为“堕于过失”,这种辩论技巧认为对方的主张中必有过失,寻找出其过失,就可破斥其主张。当对方最后所有的立量都失败之后,就可以确认一切法都没有实体,亦即是空性的。月称解释这种方法,为自无宗故。宗(pratijna)是因明学术语,指主张命题;自无宗,也就是自身不需要先提出自己的意见与见解。这派的见解,同于嘉祥吉藏所说,破邪即是显正的见解。历史随应破派的名称,最早起于佛护、月称。佛护为《中论》作注,提出随应破方法,被清辩认为此法不合理,主张应采自立量。其徒月称反驳清辩的见解,之后形成一个宗派,在那烂陀寺中传承。
· 画卷|图中观香
在《清明上河图》中,“赵太丞家”前方十字街头,有“刘家上色沉檀拣(揀)香铺”,门前立招高大明显,下方“铺”字被门前一手推独轮车所遮掩,大门上方大横匾额上有“刘家沉檀□□丸散□香铺”,推测是一个规模很大的香铺,可能大宗交易之外还有零售。孙羊正店是一个大酒楼,四层高楼,门前挂着四个大栀子灯,亦有卖春处。一楼买卖,立有“丝帛”“香药”两个小立招,是做丝帛、香药大生意的。推测拉骆驼出城的西亚、中亚大食等商人来时带来的香药、珠宝、奇物卖了以后,换带上丝帛、磁器等回国。十字街南顶头一家大店“王家□绢匹帛铺”,看来也是做此类大生意的。孙羊正店,官府还允许纳税酿酒批发给脚店。如此规模的大酒楼汴京有72所之多。宋代的各种宫廷宴会、庆典都要用香,因此常设“四司六局”。在《梦梁录》卷十九中说,“六局”之中就有所谓的“香药局”,掌管“龙涎、沈脑、清和、清福异香、香叠、香炉、香球”及“装香簇细灰”等事务,专司香的使...
· 供给学派
历史渊源罗伯特·蒙代尔1970年代供给经济学对应于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发展起来,尤其是在1970年代的滞胀中以稳定经济为目的的需求管理遭遇失败时。它吸取了一系列非凯恩斯主义经济思想,特别是芝加哥学派和新古典主义学派。布鲁斯·巴特利特(1970年代的滞胀中)是供给经济学的倡导者,将这一学派的思想追溯到哲学家伊本·哈勒敦和大卫·休谟、讽刺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甚至是美国开国元勋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然而,供给经济学作为一种现代现象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提供了支持低税率的论据,且该论据主要基于共同且明显的工薪阶层原因,而不是传统的意识形态理由。古典自由主义者反对税收,因为他们反对管制,税收是最明显的管制形式。他们的主张是每个人对自己和自己的财产拥有权利,因此税收是不道德的且合法基础存在问题的。另一方面,供给学派的经济学家认为所谓的共同利益(即就业机会)为减税提供了主要的动力。如同古...
· 永嘉学派
历史渊源于北宋庆历年间的王开祖、丁昌期流派,永嘉地区学者辈出,史称“温多士,为东南最”。元丰年间,周行己与许景衡、刘安节、刘安上、戴述、赵霄、张辉、沈躬行、蒋元中就学于太学,号称“永嘉九先生”。到南宋时,在郑伯熊、薛季宣、陈傅良、徐谊等永嘉学者手中形成学派,后叶适集永嘉学派前辈之大成,进一步扩大了“永嘉学派”的影响,在南宋的学术界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黄宗羲称“濂洛之统合诸家,横渠之礼教、康节之数学、东莱之文献、艮斋止斋之经制、水心之文章,莫不旁推交通,连珠合璧,自来儒林所未有也”。背景南宋时期,永嘉(今温州)地区工商业经济发达,出现数量众多的富商、富工及经营工商业的地主,他们要求抵御外侮,维持社会安定,主张买卖自由,尊重富人,并希望能减轻捐税,发展商业。这和宋代一定程度上市场经济的发达、资本主义势力的发展有密切关系。内容永嘉学派最早提出了“事功”思想,亦是永嘉学派最大的特点,主张利与义的一...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