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学派
名称
梵文mādhyamaka,源自形容词madhya(中、中间),加上最高级词尾ma,意思为最中、至中。之后转为人称名词,就成为Mādhyamikas。字面上的意思,是最中者、至中者。居住在中印度的人,也被称为mādhyamaka。
中观派的名称源自于龙树《中论》,以中观为修行方法故也称为《中观论》。
历史
中观起源
龙树的学说,源自早期大乘佛教般若思想的进一发展,认为世间一切性空(第一义谛、胜义空),只有假名存在(世俗谛、假名有)。亦有说龙树中观之“中道”不着空、有,显示实相;《中论》篇首“八不”偈即显示此点。他的弟子中,最著名的即为提婆,意译圣天。龙树与提婆师徒二人的著作,奠定了早期般若中观派的理论基础。
多罗那他《印度佛教史》记载,有位南方阿阇黎龙叫,与提婆同时,或亦为龙树弟子,在印度南方倡导唯识中道见。此位弟子的著作没有传世,记载也不多,难以确知其人。
提婆之后的传承,史料所载不多。元魏译《付法藏因缘传》记载提婆之徒,名为罗睺罗,与龙树及提婆并称三大士。多罗那他的《印度佛教史》中说,提婆晚年离开那烂陀寺,到南印度的兰伽那达,付法给罗睺罗跋陀罗之后示寂。罗睺罗跋陀罗为龙友之师,再传于僧护。宇井伯寿在《印度哲学研究》中认为,罗睺罗跋陀罗即汉传中的提婆弟子罗睺罗。
罗睺罗跋陀罗之后有婆薮、青目,这两个人很可能是同时代人。青目作《中论释》,鸠摩罗什译出的《中论》,即是青目所作的释论。 鸠摩罗什师从莎车王子须利耶苏摩,受《中论》、《百论》、《十二门论》。须利耶苏摩为青目弟子。婆薮作提婆的《百论本颂释》。在他们之后又有坚意,他所作的《入大乘论》由北凉道泰等译成中文。
中期的中观派别
龙树的中观学说,在提婆之后的百年间,一度衰微。详细原因不明,一般认为是与瑜伽行唯识学派兴起有关。瑜伽行唯识学派推重龙树,但反对一切法空,他们重新诠释龙树学说,使它符合唯识派的见解,如世亲的弟子安慧作《中论释》,以唯识派的角度重新解释龙树的中论,认为龙树的性空唯名论,只是佛陀的密意说,应加入唯识派的三自性才是究竟。
至世亲之时,有龙友、僧护师徒,在中印度起而宏扬龙树的学说。僧护又称众护,即僧伽罗刹,藏译有《僧伽罗刹所集经》,藏传佛教相传佛护、清辨、解脱军都是众护的弟子。自龙树以来,虽然有般若中观学说的传布,但中观派的正式建立,则成于清辨、佛护二人之手,但清辨与佛护之间,又有不同的见解。
自续派
清辨反击瑜伽行唯识学派对龙树学说的诠释,他亲自前往那烂陀寺,要求与世亲的弟子护法进行辩论,但护法并没有接受。清辨并且认为瑜伽行派所传的弥勒《辨中边论》中的意旨不正确,发愿要等待弥勒出世,亲自向他询问究竟是他的见解正确,还是瑜伽行派所传的正确。
在因明学方面,因为清辨此派,在论辩时会先建立自宗看法,再用自宗看法以辩破他宗,故称为“中观自续派”(svātantrika,自立量派)。而在教义上,他的见解与经量部相近,因而又被称“顺经部行中观派”。
由瑜伽行派解脱军传出的《现观庄严论》,是《般若经》的注解,据说后者是由弥勒传世亲的般若学,被视为早期的中观与瑜伽行两派的调合论者。
至清辨门下弟子寂护(又译为静命)作《中观庄严论》,其弟子莲华戒作《中观庄严论精释》、《中观光明论》,以清辨的中观自续派意旨,加入瑜伽行派的教义,综合瑜伽行唯识学派与中观学派的观点,建立了“随瑜伽行中观派”。后寂护将大乘佛教及此派理论传播到中国,对藏传佛教具有深刻的影响。师子贤也是寂护的弟子,弘扬‘般若’与‘现观庄严论’,作《现观庄严论》释、《现观庄严明般若波罗密多释》。
应成派
佛护及其弟子月称建立中观应成派(Prasaṅgika,随应破派),佛护作《中论释》,月称作《中论明句释》、《入中论》、《四百论释》等。
月称论师对中观应成派的观点进行了广泛的立论并对其他中观宗的观点给出了充分的理路上的驳斥。他继承佛护论师的观点,主张直接通过应承辩破他宗自相有的说法,即可在所化机相续中生起证悟无我的智慧,故被称为“中观应成派”(Prasaṅgika,随应破派)。而在教义上,他反对清辩论师的看法,认为一切法无自相,但是他也反对瑜伽行派认为阿赖耶识实有,与说一切有部立场相近。
晚期中观
晚期中观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为寂天。他继承了月称中观应成派的传统,但是他在某种程度上也采纳了清辩论师的观点,融合了中观自续派与应成派两者,使他成为后期中观派重要的代表人物。他思想的最大特点,就是以简摄繁,以及见行相应二点。
中观派系表
中观学派
汉传佛教
在南北朝之时,般若部的经典经由西域传入中原,因为它与道家玄学思想接近,而广被接受。鸠摩罗什将中观思想传入中土,在关中地区极为盛行。鸠摩罗什传入的中观派思想,流行在罽宾、北印度地区,接近于早期的中观思想。
中国的佛教思想家在接受中观思想之后,又加以引申,形成了两个主要的流派:
三论宗
天台宗
藏传佛教
藏传佛教所接受的中观思想,主要是中晚期印度派的思想。寂护是最早将中观派思想引入藏传佛教的代表人物,赤松德赞曾经向全藏宣布,以寂护的见解作为藏传佛教的规范。寂护的见解被称为随瑜伽行中观派,因为他在相当程度上,融合了唯识派的思想。在宁玛派中,仍然保持了他的部分见解,但因为朗达玛灭佛的影响,寂护在中国的影响力在后世并不大。至后弘期时,月称的再传弟子阿底峡大师,以寂天的教义,入藏传授,作《菩提道灯论》,建立噶当派,将中观应成派传入中国,后为格鲁派宗喀巴尊奉,成为藏传佛教的正宗。
随瑜伽行中观派
中观应成派
参见
唯识派
大乘佛教
汉传佛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