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置顶
词条 赤松德赞

赤松德赞

赤松德赞(藏文:ཁྲི་སྲོང་ལྡེ་བཙན,藏语拼音:Chisong Dêzän,威利:Khri-sRong lDe-bTsan,THL:Trisong Detsen,742年-797年),又译“墀松德赞”,吐蕃第三十七代赞普,755年至797年在位。在他任内,吐蕃国势达到鼎盛。他也为藏传佛教的弘扬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被后世尊称为“吐蕃三法王”之一。

赤松德赞的名字,在汉文文献《通典》中作乞梨悉笼纳赞,《旧唐书·吐蕃传》中作乞黎苏笼猎赞娑悉笼猎赞,《新唐书·吐蕃传》作娑悉笼腊赞乞立赞,《资治通鉴》作乞黎苏笼猎赞、娑悉笼猎赞、乞立赞。在汉文文献中,他的早期事迹往往与前任赤德祖赞混淆。

赤松德赞简介资料
夺取陇右,攻陷长安、夺取西域、攻打天竺、独尊佛教
742 年
赤德祖赞
《巴协》和《贤者喜宴》也都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金城公主生下赤松德赞后,皇后那囊氏(藏文:བཙུན་མོ་སྣ་ནམ་བཟའ།)诡称怀孕,用药敷在乳房上使乳汁流出,令国王和群臣无法辨识。在赤松德赞满岁时,赤德祖赞令赤松德赞在二人中找出亲生母亲。最终赤松德赞认出了自己的亲生母亲是金城公主
木赤松波、木奈赞普、牟如赞普、赤德松赞、穆底赞普
吐蕃三法王
798 年
金城公主、那囊·芒波杰西丁
赤德祖赞
木奈赞普
那囊·拉莫赞、卡茜·措洁、没庐妃墀洁莫赞(绛求洁赞)、波雍·嘉摩尊、伊喜措嘉
藏王墓
赤松德赞相关文献
藏文化—民间文学—雪域史话之赤松德赞修建桑耶寺
藏文化—民间文学—雪域史话之赤松德赞修建桑耶寺,佛教从松赞干布时期开始传进西藏,到第五代赞普赤松德赞的时候,势力大增。赤松德
查看全文
赤祖德赞
注释^《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增订本》,212页^《新唐书》〈吐蕃传〉:“[元和]十二年赞普死。可黎可足立为赞普。”^《资治通鉴》〈唐纪〉:“宪宗元和十一年]二月西川奏,吐蕃赞普卒,新赞普可黎可足立。”^《贤者喜宴》译注十三,第95页(总第253页)^《吐蕃史稿》204~207页^6.06.1《吐蕃史稿》207~214页^《贤者喜宴》译注十三,第97页(总第255页)^《贤者喜宴》译注十三,第97~98页(总第255~256页)^《贤者喜宴》译注十三,第110页(总第268页)。参见该书脚注26。^《贤者喜宴》译注十三,第96页(总第254页)^11.011.1《贤者喜宴》译注十三,第100~101页(总第258~259页)^韦·甲多热是反佛派贵族,在崇佛派大论尚绮心儿死后代之为大论。^《贤者喜宴》译注十三,第101页(总第259页)^《资治通鉴》〈唐纪〉:“[文宗开成三年]吐蕃彝泰赞普卒,弟...
查看全文
赤德松赞
生平即位赤德松赞是赤松德赞的幼子,在诸兄弟中排行第四,为王妃蔡邦·玛加东格(藏文:ཚེས་པང་ཟམོ་རྒྱལ་ལྡོང་སྐར།)所生,也是木奈赞普和牟如赞普的弟弟。两位兄长在内乱中先后被杀之后,他于798年被僧人娘·定埃增(藏文:མྱུང་ཏིང་ངེ་འརྗིན)拥立为赞普。据说当时群臣对年幼的王子执政能力表示怀疑,为考验其王者的威严,大臣们让他坐在座位上,将许多珍宝饰物戴在其头顶上。由于太重,赤德松赞的脖子摇摆不稳。大臣认为这是吉祥之相,于是同意立他为王,并给他取了“塞纳勒·江永”(藏文:སད་ན་ལེགས་འཇིང་ཡོན,意思是“试行伦颈王”)的绰号。支持佛教赤德松赞即位后,为了压制外戚和贵族大臣的势力,让僧侣干预政治。赤德松赞特意新设立了僧相(藏文:བང་ཆེན་པོ་,音译“钵阐布”,意思是“大吉祥”)一职,位置在大论之上,并任命自己的师父娘·定埃增为僧相,尊称其为“钵阐...
查看全文
赤松德赞
生平生母的疑问藏学界原先认为赤松德赞的生母是金城公主,今日多认为是那囊·芒波杰西丁。《巴协》和《贤者喜宴》也都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金城公主生下赤松德赞后,皇后那囊氏(藏文:བཙུན་མོ་སྣ་ནམ་བཟའ།)诡称怀孕,用药敷在乳房上使乳汁流出,令国王和群臣无法辨识。在赤松德赞满岁时,赤德祖赞令赤松德赞在二人中找出亲生母亲。最终赤松德赞认出了自己的亲生母亲是金城公主。此故事被后世藏传佛教典籍广泛记载,学者才让认为其对赤松德赞的智慧有夸张的嫌疑,而同时期的历史文献则证明这仅仅是一则不实的传说而已。汉文史料中没有赤松德赞是金城公主儿子的任何记载。且根据敦煌发现的藏文文献《大事记年》记载,金城公主于739年去世(《新唐书》则记载吐蕃于740年遣使向唐朝报丧);在此之后的片段又记载:“马年(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赞普赤松德赞诞生于札玛(藏文:བཙན་པོ་སྲོང་ལྲོང་ལྡེ་བརྕ...
查看全文
德玛尔·德罗赞
NBA职业生涯数据常规赛Playoffs
查看全文
赤松德赞相关标签
藏传佛教人物
742年出生
西藏历史
797年逝世
吐蕃赞普
地方政权统治者
1 / 1
家族谱大览
南阳叶氏宗谱 [39卷,首末各1卷]
原书 : [出版地不详] : 崇本堂, 清干隆38[1773]. 存22册 : 插图, 世系表. 收藏所 : 太原市寻源姓氏文化研究中心. 此谱不全. 缺卷17-18, 20-22, 27-29, 34-36. 此谱拍摄次序颠倒杂乱为 : 1-13(影像p6起), 23-25(影像p1462起), 13-16(影像p1196起), 26(影像p1997起), 19(影像p2121起), 30-33(影像p2250起), 37-39(影像p2410起). 一世远祖 : (汉) 叶尤,字善德. 始祖(32世) : (唐) 叶林秀,字实夫,晚号慕潜斋. 由歙迁婺东之忠平. 派祖(36世) : (唐宋之际) 叶文义,字世质. 义公下有五子 : (宋) 叶正初,字有初 ; 叶正和,字有容 ; 叶正先,字有开 ; 叶正春 ; 叶正蒙. 明堂派支祖(49世) : (元明之际) 叶东远,行高五,字德征. 正初公之后. 济岭派支祖(46世) : 叶沈. 鳙源派支祖(50世) : (元明之际) 叶如雷,行礼三,字震远. 阳墩派支祖(45世) : (宋) 叶顺之,字森道,号元涧. 禄源派支祖(44世) : (宋) 叶养顺,字惟受. 开邑西源派支祖(40世) : (元) 叶仁,行四,字子居 ; 叶德,行四六,字子全 ; 叶琰,行十八,字季瑶(德公之长子). 霞城派支祖(37世) : 叶正春,行小十三,字有生. 歙西岩镇派支祖(57世) : (明) 叶世安,字云登. 武溪派支祖(51世) : 叶立存. 浮梁浇溪派支祖(41世) : 叶琦,行小五,字孟文. 德公第二子. 德兴三溪派支祖(44世) : 叶坤泰,行二十三,字元吉,又名埙儒. 注 : 婺源县曾属安徽省, 现属江西省. 散居地 : 江西省婺源县, 浮梁县, 德兴县, 及浙江省开化县等地. 书名据书签题, 及版心题编目. 卷端题 : 南阳叶氏正宗谱.
浏览:0
南阳叶氏宗谱 [39卷,首末各1卷]
原书 : [出版地不详] : 崇本堂, 清干隆38[1773]. 存22册 : 插图, 世系表. 收藏所 : 太原市寻源姓氏文化研究中心. 此谱不全. 缺卷17-18, 20-22, 27-29, 34-36. 此谱拍摄次序颠倒杂乱为 : 1-13(影像p6起), 23-25(影像p1462起), 13-16(影像p1196起), 26(影像p1997起), 19(影像p2121起), 30-33(影像p2250起), 37-39(影像p2410起). 一世远祖 : (汉) 叶尤,字善德. 始祖(32世) : (唐) 叶林秀,字实夫,晚号慕潜斋. 由歙迁婺东之忠平. 派祖(36世) : (唐宋之际) 叶文义,字世质. 义公下有五子 : (宋) 叶正初,字有初 ; 叶正和,字有容 ; 叶正先,字有开 ; 叶正春 ; 叶正蒙. 明堂派支祖(49世) : (元明之际) 叶东远,行高五,字德征. 正初公之后. 济岭派支祖(46世) : 叶沈. 鳙源派支祖(50世) : (元明之际) 叶如雷,行礼三,字震远. 阳墩派支祖(45世) : (宋) 叶顺之,字森道,号元涧. 禄源派支祖(44世) : (宋) 叶养顺,字惟受. 开邑西源派支祖(40世) : (元) 叶仁,行四,字子居 ; 叶德,行四六,字子全 ; 叶琰,行十八,字季瑶(德公之长子). 霞城派支祖(37世) : 叶正春,行小十三,字有生. 歙西岩镇派支祖(57世) : (明) 叶世安,字云登. 武溪派支祖(51世) : 叶立存. 浮梁浇溪派支祖(41世) : 叶琦,行小五,字孟文. 德公第二子. 德兴三溪派支祖(44世) : 叶坤泰,行二十三,字元吉,又名埙儒. 注 : 婺源县曾属安徽省, 现属江西省. 散居地 : 江西省婺源县, 浮梁县, 德兴县, 及浙江省开化县等地. 书名据书签题, 及版心题编目. 卷端题 : 南阳叶氏正宗谱.
浏览:0
罗源陈氏分修宗谱 [5卷,首1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民国9[1920]. 存5册:插图, 世系表. 颖川祖: 陈实,字仲弓. 为太邱长. 迁浮始祖(1世): (唐) 陈轶,又名彦文(盐仓派祖). 赠英烈侯,邑人立祠在浮城北隅,子孙因家浮梁. 浮北韩潭派下支祖(31世): (明清之际) 陈尚瞬 ; 陈尚德 ; 陈尚贤. 六都罗家山派下支祖(31世): (明清之际) 陈宗杰(梅树下双河派) ; 陈尚会(南源派) ; 陈宗嵩(庵前坞派) ; 陈宗昌(九都中坞派) ; 陈思孝(32世,纸房派)...等. 派行似为(31-37): 尚思文世光 继先. 罗家山续编派行(38-47世): 运启良芳振 时新兆际洪. 注: 罗家山派元居韩潭, 后分迁建德(亦名罗源,旧秋浦县,今安徽省至德县)罗家山. 注: 此谱缺卷1(像引, 统宗世系等). 1-30世记事资料皆无. 书名据谱序题编目. 书衣题及版心题: 陈氏宗谱. 其他谱序题: 陈氏重修宗谱. 散居地: 江西省浮梁县, 及安徽省至德县等地.
浏览:0
马源戴氏支谱 十二卷首末各一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树德堂 , 民国16[1927]重修. 23册 : 插图, 世系表. 收藏所 : 太原市寻源姓氏文化研究中心 始祖(1世) : (唐) 戴护,名仲仪,字邦卫. 始迁祖(6世) : (宋) 戴匡德,行三,名侨,字正仁. 由乐之凰柏源卜居马源. 生子六. 匡德公派下支祖(10世) : (宋) 戴广,行昌. 为匡德公第二子令陈公之后. 生子一 : 戴沂,行胪. 广公派下房祖(13世) : (宋) 戴仲周,行声 ; 戴仲晋,行声. 仲周公派下支祖(16世) : (宋) 戴敬仁,行经 ; 戴敬义,行经 ; 戴敬智,行经. 仲晋公派下支祖(16世) : (宋) 戴敬孝,行经. 行字母 : 先护绵启荫 三望肇荣昌 胪唱声名重 经传诗礼芳 英词敷藻翰 伟绩着旌常 秀毓芝兰并. 散居地 : 江西省乐平县等地. 书名据版心题编目. 书名页题, 及目录题 : 广公支谱. 卷端题 : 星江马源戴氏广公支谱.
浏览:100
马源戴氏支谱 十二卷首末各一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树德堂 , 民国16[1927]重修. 23册 : 插图, 世系表. 收藏所 : 太原市寻源姓氏文化研究中心 始祖(1世) : (唐) 戴护,名仲仪,字邦卫. 始迁祖(6世) : (宋) 戴匡德,行三,名侨,字正仁. 由乐之凰柏源卜居马源. 生子六. 匡德公派下支祖(10世) : (宋) 戴广,行昌. 为匡德公第二子令陈公之后. 生子一 : 戴沂,行胪. 广公派下房祖(13世) : (宋) 戴仲周,行声 ; 戴仲晋,行声. 仲周公派下支祖(16世) : (宋) 戴敬仁,行经 ; 戴敬义,行经 ; 戴敬智,行经. 仲晋公派下支祖(16世) : (宋) 戴敬孝,行经. 行字母 : 先护绵启荫 三望肇荣昌 胪唱声名重 经传诗礼芳 英词敷藻翰 伟绩着旌常 秀毓芝兰并. 散居地 : 江西省乐平县等地. 书名据版心题编目. 书名页题, 及目录题 : 广公支谱. 卷端题 : 星江马源戴氏广公支谱.
浏览:100
湘乡大坪刘氏族谱
原书 : [出版地不详] : 敦睦堂, 民国20[1931]. 合20册 : 插图, 世系表. 收藏者 : 中国湖南图书馆. 入湘祖 : (元明之际) 刘世初,字元泰,行八. 由浙杭迁湘,居星沙. 湘乡祖(2世) : (元明之际) 刘德盛,字平成,号双江. 卜居湘乡潭市,徙湘中龙集. 桃林始迁祖(7世) : (明) 刘友鉴,字玉镜,号明川. 孝忠公次子. 房祖(12世) : (明) 刘朝宗,字少泉 ; 刘朝礼,字元丰 ; 刘朝智,字达德,号明溪 ; 刘朝信,字怀三 ; 刘朝应,字近三,号德斋 ; 刘朝贤,字松宇. 散居地 : 湖南省湘乡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编目. 书名页题 : 湘乡大坪刘氏族谱. 版心题 : 上湘大坪刘氏三修族谱. 浙杭钱塘(今浙江杭州)
浏览: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