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族祠堂
宗族祠堂 导读:

  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祠堂的主要功能是祭祀先祖,供设着祖先的神主,古代人们认为,祖先的灵魂经过祭祀仪式后可以附于神主牌位之上。所谓神主就是一种嵌在木座上的长方形小木牌,有的白底黑字,有的红底黄(金)字,上面写着某某祖先的名讳、生卒年月、原配继配姓氏、子、孙、曾孙名字,每一对祖先一块.它被认为是始终活着的祖先。每姓必建柯堂,必安先祖,名门、大族还建多处.如杨、顾、朱、王诸氏。又有总祠、支祠、分祠之别。较多的祠堂附近,就是他们的祠田、祠产。

  当代,祠堂有很多种用途,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平时各房子孙有办理婚、丧、寿、喜等事务时,经常也便利用这些宽广的祠堂,以作为活动之场所。此外,族亲们有时为了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也常利用祠堂作为会聚场所。

...
热点动态
今天我们说说广州的一座历史悠久的梁氏祠堂
宗祠是体现宗法制家国一体的特征,是凝聚民族团结的场所,它往往是城乡中规模最宏伟、装饰最华丽的建筑群体。在广州,最著名的宗祠是位于中山七路的陈家祠,建于清代,是广东现存祠堂中最富有广东特色的艺术建筑群。在荔枝湾旁,也有一个保存完整的祠堂——梁家祠。它的历史比陈家祠还要久(始建于明代),以梁家祠为基点发展起来的宗族文化也完整沿袭了下来。现在,每天都能在梁家祠里看到泮塘梁氏族人坐在里面喝茶聊天,时而还会在这里开展各种活动。e家君今天就带大家走进梁家祠,听梁家后人介绍最传统的宗族文化。梁绵海是泮塘梁氏第23代传人,被梁氏族人公认为“发言人”。家君见到他时,他正坐在梁家祠内筹备周六的岁末联谊晚宴的相关事宜。同姓族人结伴而居,人数众多,没有规矩不行,尤其是对同宗同祖的认同,在传统民俗文化中,宗族文化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梁氏一族南宋迁来广州泮塘乡衣德堂梁氏一族系于南宋时,从南雄珠矶巷迁来广州,而梁肇基正是
10581次浏览 查看阅读>>
有着千年历史的贺氏祠堂
久违的晴天,江西莲花蓝天白云,艳阳高照。千余贺氏宗亲齐聚良坊镇,迎来了”唐贺侯祠“始建一千周年庆典暨长至节凭公祭祀大典。来自江西、湖南、湖北、北京、天津、广东、广西、福建、浙江、江苏、贵州、云南、四川、重庆、陕西、河南、山东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的贺氏凭裔各宗祠支派宗亲派出1000多位代表,或乘火车或自驾,不远千里从四面八方汇聚在莲花县良坊,济济一堂共襄唐贺侯祠的千年大庆盛举!位于莲花县良坊镇的唐贺侯祠,始建于唐代末年(1015年)的凭公总祠,是凭公四大房的祭祀中心,也是至今为止最早的宗祠。良方贺氏,历经千年的历史演绎,对凭公祖墓和“唐贺侯祠”的保护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一直传承着对凭公的敬祖护祠的优良传统,是贺氏家族中的楷模之一。今年冬至的大典和大祭活动,是贺氏家族今年最大的一次传统盛事,它为中华贺氏传统文化提供交流的契机,全体凭裔子孙都有参与的义务和责任。宗祠文化是中华贺氏文化传承中的一个重要
12181次浏览 查看阅读>>
族谱网带您了解最全面的姓氏祠堂之揭阳桃山谢氏宗祠
揭阳桃山谢氏祠堂有谢氏家庙、东社祖祠和吴公祠等,均为明清时期潮汕传统的祠堂建筑。桃山谢氏家庙(即桃山谢氏宗祠)位于炮台镇桃山村,面积900多平方米,坐北朝南,为三进二天井二火巷的灰石木结构祠堂。这座谢氏宗祠在明清期间经历了从祖祠到家庙的沿革。据载,元代末年,祖居玉滘翔龙的谢宗文(谢翱四世孙,桃山谢氏一世祖)与庶母石氏逃至桃山村避难。谢宗文后来考中秀才,收回祖业,遂于桃山村建造宅舍,开设私塾,教育乡邻子弟,开基创业(清版《揭阳县志》有传)。据说,谢宗文在桃山村尚未营建祠堂(其祖屋中后来设有专祀石氏祖婆的“婆厅”,在今旧潘界内)。谢宗文之子谢廉静增创祖业,家产殷实,晚年开始“建祠堂以尊祖先”,但未就而卒(享年69岁)。谢廉静之子谢玉山(文林郎,其长子谢恭仕福建寿宁县知县)业增百顷,继承父志,约公元1451年主持建成二进“四点金”的桃山谢氏祠堂(永思堂),特祀梅叟公(谢宗文之号)为不迁之祖,这就
14557次浏览 查看阅读>>
中国人,到了该为家族再建一座祠堂,再修一本家谱的时候了!
古人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中国人或许是最重视家规的一个群体,因为我们自古以来便有祖先崇拜的传统。而这种对祖先的崇拜让我们以前遍布大大小小的村落,家族都建有自己的祠堂,用来供奉先祖和祭拜先贤。俗物君因为老婆在安徽皖南的关系,经常过去,这里地处山区,较为封闭,几乎每个村子里的家族都会有祠堂,遇到清明、过年这种节日,都是要到祠堂祭祖的。在俗物君工作的浙江地区,在经济水平较为发达的农村乡下,也遍布许多祠堂。但是在我老家,皖北平原地区,这里的祠堂就不多见了。没有了祠堂,就没有了供奉祖先的地方,同样的对祖先优秀的文化和家规的传承就显然比不上南方很多地区。曾有人问俗物君一个现象,为什么中国越发达的地区越重视传统文化,越重视祭拜祖先和传承优秀的地方民俗呢?比如广东、福建、浙江等沿海发达地区还有像香港、台湾、澳门也是这样,到过的人都知道,传统习俗在这里保存的相当好。其实,俗物君想说,我们换个角度来看,可能
9107次浏览 查看阅读>>
郭氏十大祠堂——湖北阳新汾阳堂郭氏宗祠
鄂东南郭姓系子仪公六子暧公及八子映公后裔,尊子仪公为一世祖。据族谱记载,子仪公生八子。六子暧公派下二十四世祖元化公生保一、保二,保一生华一,保二生华二、华三、华四、华五、华六、华七,简称七华。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年—1399年),由江西吉安府吉水县迁武昌府各地。华一公迁居大冶,华二公迁居鄂州、黄石,华三、华四、华五、华六公定居兴国州(今湖北阳新),华七公迁居黄冈市团风县及江西吉水。随着人口繁衍,迁徙频繁,七华部分后裔陆续迁往四川、山西、陕西、安徽、江西、湖北郧阳、十堰等地,部分侨居海外,共约六万人口。一、源流据大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郭氏宗谱*源流总序》记载:“元顺帝元年(公元1333年),正纲公乡贡授江西南昌府武宁县学正。值红巾寇乱,吉安被陷,迷归,卒于官。生子二,长元龙,因寓于武宁之眼头;次元化,因寓于建昌之土平头。化生保一、保二。保一生华一;保二生华二三四五六七。”而
24030次浏览 查看阅读>>
文史图集精选
中国现存最老的祠堂,墙壁上被古人刻满了“到此一游”
中国现存最老的祠堂,墙壁上被古人刻满了“到此一游”
说话山东省历城县孝里铺,有座仅高三四十米的孝堂山,其上有座古墓,据说葬的是中国古代欲把儿子埋了、将饭留给母亲吃的孝子郭巨——此说法,从北齐开始就有了,直到如今,也还叫郭氏祠。至于是否真是他的墓呢?专家们也不敢下定论,不过从墓前石祠里的战争场面以及胡人来朝壁画来看,考古学家们更倾向于这是汉朝某个王爷的墓葬与祠堂——反正,到现在,也没有定论,还是存疑。阿房宫、大明宫之类的庞大建筑根本没可能逃过战火。而古代很多墓前都有石祠的,但在风吹雨打刀光剑影中,也早就破败倒塌难寻踪迹了。可以肯定的是,已有两千年历史的郭氏墓石祠,是中国保存至今最早的房屋建筑。除了历史久远,它的建筑形式也是后世研究汉朝的绝佳资料。据1961年发表在“文物”杂志的《孝堂山郭氏墓石祠》一文里介绍,石祠的屋顶是整块巨石板雕成的,重四万多斤,也就是20吨……想象一下吧,屋顶重20吨却历2000年不倒,古人的建筑能力真是牛掰。当然咯,令
唐朝百姓为纪念狄仁杰为他建祠堂,后来为什么又去毁了他的祠堂?
唐朝百姓为纪念狄仁杰为他建祠堂,后来为什么又去毁了他的祠堂?
唐朝百姓为纪念狄仁杰为他建祠堂,后来为什么又去毁了他的祠堂?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狄仁杰,可以说是一个为国为民的好官,不仅在后世拥有很多人的敬仰,在唐朝时期同样也有很多人崇敬他。百姓们为了纪念狄仁杰,为他建了祠堂,让他死后也可以享受香火。然而,他的祠堂最终竟然被人们给毁掉了,这是怎么回事?狄仁杰一生也没做对不起百姓的事,为何会被毁了祠堂呢?千错万错都是他儿子狄景晖的错,自己的行为让父亲颜面扫地,真是虎父犬子。狄仁杰英明一世,但却也糊涂一时,防盗防贪却忘了防自己的儿子。自己政治清明,儿子却贪得无厌,祸害一方。子不教,父之过也。狄景晖,是狄仁杰最小的儿子,深受宠爱,但生活一点都不检点。巧舌如簧的他蒙蔽狄仁杰的双眼,自己却胡作非为,弄得民不聊生,以至于百姓痛恨狄仁杰。《旧唐书》有言:“仁杰尝为魏州刺史,人吏为立生祠。及去职,其子景晖为魏州司功参军,颇贪暴,为人所恶,乃毁仁
宗祠文化起源于北方,为什么南方的祠堂比北方多?
宗祠文化起源于北方,为什么南方的祠堂比北方多?
宗祠文化起源于北方,为什么南方的祠堂比北方多?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我们常常可以在一些影视剧里面看到,一些大家族都有自己的祠堂,里面摆放着很多的牌位,这些牌位都是家族当中已经死去的人们,而这样的大家族很多也都是当时的名门望族,流传时间很长,名声很高。不过“祠堂”这种地方,在现代社会来说其实并不多见,而且大部分都在南方,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南方的祠堂要比北方更多呢?咱们都知道,历史上咱们华夏中心长期是在北方,所以宗祠文化实际上是起源于北方。像著名的山西洪洞大槐树,那是许多家族姓氏的根祖之地啊!当然,随着历史的发展,现在南方的,特别是在岭南地区,其宗祠文化氛围确实要比北方来得厚重。前段时间热播的《破冰行动》,里面的塔寨便是一个很好的体现。林氏宗族的制度,在村子里,有时甚至凌驾于法律,其影响可见一斑。作为发源地的北方之所以不如南方,那是主要还是因为战乱的关系。北方战乱比较多,受
兴建祠堂,修族谱,是中华民族血液里的精神
兴建祠堂,修族谱,是中华民族血液里的精神
1.价值宣言,形式上的光宗耀祖改革开放30多年后,解决了温饱,小康问题之后。农村人也有了更多精力、金钱来考虑精神世界的满足。人是价值的存在。修祠堂、拜家谱,就是精神世界价值感的时空满足:修祠堂,空间上展现了这种生命存在价值感;拜家谱,时间上展现了家族不断代,流转接续,兴旺发达。无论是修祠堂好,拜家谱也好,本质上是情感上链接与祖先的通道,展现成功的精神价值。修祠堂、家谱,一般多由家族中有威望,事业成功的人担任牵头人,经费自愿认捐。不成文的规定是多捐者总能在形式上留下浓重一笔,或在祠堂牌匾上留名,或在家谱上留下重要位置。这何尝不是一种荣耀。2.祖先崇拜,民间信仰空间寄托中国的历史是官方的历史,有家庙、天坛、孔庙、尚书庙等纪念活动场地;有史官记述历史等。历史以来是不允许民间公开建庙修家谱的。但一直以来,民间对官方的模仿体验一直就存在。修家谱、建祠堂就是对官方信仰的民间模仿。学术上称呼民间信仰为中
明朝最牛太监竟在朱元璋陵墓修建自己的祠堂
明朝最牛太监竟在朱元璋陵墓修建自己的祠堂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宦官专权最严重的三个朝代之一,明朝的太监虽然不像东汉、唐朝的太监那样,权力大到可以随意废立皇帝甚至谋杀皇帝。但明朝也有很多权倾天下的大太监,比如:刘瑾、王振、魏忠贤等等,其中名声最大的,当属九千岁魏忠贤。网络配图魏忠贤本是宫中一个普通的太监,通过几十年的忍耐煎熬,终于等到明熹宗朱由校当了皇帝。魏忠贤作为朱由校从小的监护太监,两人感情深厚,自然得到了明熹宗朱由校的中用,被任命为司礼监太监,掌管了东厂。明熹宗每天的爱好就是做木匠活,根本不理朝政,朝中大权基本都由魏忠贤把持。魏忠贤采取血腥镇压的发法,将反对他的东林党人屠杀殆尽。而朝廷那些贪生怕死的官员,则开始献媚魏忠贤。网络配图浙江巡抚潘汝祯第一个发明了为魏忠贤建生祠的独特歌颂形式,魏忠贤知道后非常高兴,而潘汝祯也得到了朝廷的重用。百官见这招可以讨好魏忠贤,纷纷效仿,一时间天下都开始给魏忠贤建生祠。其中都抚大官阎鸣泰、刘诏、李精
百家聚焦
萧山丁氏后人重修祠堂续修族谱挖出许多老故事
萧山网9月4日消息近日,萧山区戴村镇半山村丁村自然村的丁氏祠堂重修工程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组织筹建工作的丁氏后人在整理家谱的过程中意外发现了一些故事。他们自豪地向记者展示,丁氏家族曾出过七代进士,先后接过七道授职圣旨,而由先人种下的银杏树如今也已成萧山最长寿的“树王”。丁氏祖先曾接七道圣旨走进丁村,900多平方米的丁氏祠堂已架起高梁。“这个祠堂始建于公元901年,后又于公元1315年改扩建,后世陆续修建,最后一次修建于公元1911年。随着时间流逝,祠堂破败不堪,家谱延续也青黄不接,祠堂与家谱均已到了非修不可的地步。”村民丁月乔、丁国庆、丁国荣等祠堂重修筹备组成员向记者介绍起了丁氏家族的来龙去脉。据丁氏家谱记载,丁氏家族的祖先丁璞为山东临淄人氏。广明之乱时为朝廷建有战功,后任淮南节度使,告老还乡后因避黄巢之乱而携家徙居萧山。“从唐末起,丁氏家族就出过不少当官人。”丁月乔翻开共24卷的《古越
4774次浏览 查看阅读>>
潮州华美村:一个村一个姓【沈】就有50多座祠堂
广东省潮州市彩塘镇华美村沈氏祠堂就有50多座。这个村的沈氏家族,是从河南固始县迁到福建,后又从福建迁徙而来。迁徙始祖只是一人,而演续到现在就有9000多人。这个村的祠堂不但有始祖祠堂,而且以后的各分支还有不同的祠堂。这就形成了一个村一个姓就建有50多座祠堂。这是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家谱委员会执行会长魏怀习先生应邀前往考察时(2013年7月28日)得知的。华美村俗称下尾沈。在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县城庵埠北2.5千米,彩塘镇政府驻地东南3.3千米。为华美一、华美二管理区驻地。属彩塘镇。人口9727人。沈氏于宋末从福建来此定居。(潮州府志)载名“下尾沈”。地处韩江三角洲低洼地带,有下水势之称,下水势即下水尾也,为沈氏聚居地,故称下尾沈。又因古潮音“下”与“华”,“尾”与“美”同音,故雅称华美。潮安华美沈氏起源于今河南、安徽两省间地。春秋时,沈国被蔡国灭掉后,季载的后代子逞逃奔楚国,其孙沈尹戌,初隐居
10272次浏览 查看阅读>>
广东省最豪华的村祠堂:亨堂村邓氏宗祠
门梁全部用名贵红木做成,石雕由福建工匠打造、金色处全部用真金上色。三水区发现了一座村祠堂——邓氏宗祠。这座祠堂位于三水区金本片亨堂村,面积仅400平方米的村祠堂,造价达上千万元,是广东省内最豪华的村祠堂。两座玉石狮值30万元在三水本地文史专家植伟森的带领下,记者走进了这座村祠堂。记者看到,金色的“邓氏宗祠”招牌闪闪发光,祠堂门前的两座翠绿石狮威武雄壮,门前起支撑作用的两根石柱,上面都有繁复精美的雕花图案,其门廊和面壁也是一样的石雕。矗立在金色招牌下的两扇大门,每扇高约3米,上面浮雕的两个人物栩栩如生,连胡须都是一条条雕得很清楚。“从来没见过这么豪华的祠堂。”植伟森告诉记者,广东各地他经常去,但这座村祠堂的耗资数目和建筑精美程度,其他村祠堂应该无法比。植伟森介绍,他从村民和修祠堂的工匠处得知,邓氏宗亲点击进入邓氏全球群祠堂门前的两座玉石狮价值30万元,所有用木处皆是名贵红木,所有石雕都请福建
3532次浏览 查看阅读>>
参观尚氏祠堂,尚氏宗亲在新乡市西牧村举行寻根祭拜活动
2018年4月14日上午,参加“尚氏寻根祭拜姜太公”活动的尚氏族人首先到位于新乡市牧野区西牧村的“尚氏先祠”进行参观。牧野尚氏先祠始建于清朝康熙三十八(1699)年,由明末清初全国三大名儒之一孙奇逢的学生、尚氏十世祖尚重率领族人建造。各地宗亲的到来,为牧野尚氏先祠增添了无限的光彩。宗亲们纷纷拿出手机,拍照祠堂精美的建筑和历史文化。各地宗亲上香祭拜,充分显示出天下尚氏一家亲,根本就是一家人。十几岁的娃娃扶香祭拜。各地宗亲在尚氏先祠门前合影留念。上午10时,尚氏寻根祭拜姜太公的宗亲整齐队伍来到位于卫辉太公镇的姜太公祠,受到当地群众和姜太公祠管理人员的热烈欢迎。祭拜太公仪式开始。供三牲。献花蓝。尚学德主持祭祀活动。主祭人员熏沐净手。主祭人员上香。祭酒。河南省尚氏宗亲会会长尚伟华宣读祭文。行三叩九拜礼。参与此次活动年龄最长者、85岁的湖北广水尚灼之宗亲。卫辉姜尚文化研究会会长李志清现场向各地尚氏宗
10324次浏览 查看阅读>>
太美了!走进刘氏8大祠堂与8个古村落
1、中山沙溪镇龙瑞村刘氏大宗祠建筑群位于中山沙溪镇龙瑞村,该建筑群体系中包括了探花及第牌坊、龙瑞溪角古塔、白衣观音庙、文昌宫和刘氏宗祠等。2、逢简水乡·刘氏大宗祠刘氏大宗祠位于杏坛逢简村根大街,是逢简最大的祠堂,也是顺德五大祠堂之一。据传,逢简刘氏是中山靖王之后,与刘备同宗,是汉高祖的后裔。3、湖南板梁古村板梁古村是汉族的同姓宗族村,全村同宗姓刘。村落始建于元朝至正十八年(即公元1359年),强盛于明清时代二代。按刘姓族谱载:为汉武皇帝刘氏的后裔。先人子芳公拓村之始,已繁衍33代。4、泸州刘氏古村在叙永县水尾镇的大山里,有一处躲在深闺的祠堂“刘氏宗祠”。现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木石建筑精致,依山傍水,有着浓厚的文化内涵,令人顿生诗情画意。建议在天池古街游玩后可直接前往水尾的“刘氏宗祠”,两地相距路程20公里左右,从泸州来回两地一天足矣。在叙永县水尾镇的大山里,有一处躲在深闺的祠堂“刘氏宗祠
6911次浏览 查看阅读>>
百年巩义牛状元府破败,十八打锅牛后人整修牛氏祠堂
牛状元府位于巩义市大峪沟镇镇官殿村,是巩义市七大庄园之一。古代的状元身份十分显赫,一门能出个状元郎,那都是极其光宗耀祖的大事,据统计,中国历史上总计可考的文、武状元人数为770多人。而我们巩义牛状元府的缔造者则更是历史极为罕见的父子文武状元。牛凤山,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牛凤山中武状元,官授头等侍卫,赐进士及第,又封武功将军,曾任甘肃凉州中营游击,加副将衔,后晋封总兵,官得四世一品封赠。牛瑄,牛凤山之子,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中乡举,同治乙丑(公元1865年)中进士,名噪一时。牛瑄工于楷书,结构严谨,秀丽端庄,中原一带多留有墨迹。著名的康百万庄园现在保存的《留余匾》为中国十大文化名匾之一,便是文状元牛瑄所书题,写于1871年,距今已经100多年。牛状元府依山而建,坐北向南。红石根基,高约70余米,所以进入状元府,须以东面缓缓上一石山坡,漫上几十步台阶,约有30米高。现在看到的牛状
3999次浏览 查看阅读>>
文史线索
山东省滕州市王家祠堂
简要介绍:王家祠堂位于山东省滕州市荆河街道办事处西门里街二巷,建于清同治九年,是清帝准予自行捐资兴建的王东槐专祠。建国后,王家祠堂划归驻军使用。诗文记载:1985年,改博物馆。有诗赞曰:"西城王氏家祠中,古今源流一脉通;博物馆藏千件宝,访史无须到故宫"。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在滕州王家祠堂后院文化局平房里上班,与前(南)院的博物馆有小门相通,闲来常去博物馆串门,各地新出土的汉画像石也常临时存放在我们门前,加夜班时我也曾在那百年老宅里过夜,还曾在雨后的屋檐下拣到过宋代的制钱――而那所院子,确也是清朝所建,是为纪念一个人:清朝滕县进士王东槐。王东槐(1802――1852),字荫之,死后谥“文直”,原滕西望冢乡盖村人,清朝道光年间进士,曾任江西道监察御史、湖北盐法武昌道员等职。清朝咸丰二年(1852年),太平军攻陷武昌,王东槐与继室萧氏对缢身死。次年武昌巡抚骆秉章上奏皇帝为王东槐在原籍请建专祠(未果
5460次浏览 查看阅读>>
山东昌邑姜氏祠堂及姓氏源流
姜氏祠堂座落于昌邑城里南隅十字街南巷一号,解放路中段路西。现有正厅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南大门一间及东西耳房各两间。西院北屋五间,南屋五间连大门一间。占地面积约九百平方米。祠堂建筑全部为砖木结构,青瓦覆顶,脊饰吻兽。正厅前出廊檐,明柱六支,每柱头梁端篆刻自东向西分别为“福、营、邱、分、派、寿”六字。大门十柱落地,门枕为精雕石鼓。1986年确立为昌邑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政府拨款,将其修缮一新,署文物管理所。据史书记载,“姜氏受姓于姜水,著于营丘,大于齐之桓景,而后繁衍于滨海诸郡”。昌邑一派则于宋末靖康年间(1127-1128)由宁海(今牟平)彤岭迁来,始祖为喜公,传六世后无考。一世祖为文庆公,于元代自黄县迁来。经六百余年繁衍,现已成为昌邑望族。姜氏名人辈出,远者史书有载,此不再赘,近者于明正统年间(1436-1449)五世祖瑄公、嘉靖年间(1522-1566)八世祖民望公均为御医。
8208次浏览 查看阅读>>
江南最大祠堂”吴氏家庙风雨870年
吴氏家庙“吴氏家庙山环水绕,背有禅师岭的古松翠竹。”……在南昌县冈上镇蚕石村里,有一座让当地村民都称奇的建筑物,南北中轴线、整齐地东西对称,内廊中的雕刻、壁画经过870年的岁月依然展现出昔日风采,这便是吴氏家庙,其精妙的建筑结构足以抗八级地震,近2400平方米的总面积,让它享有了“江南最大祠堂”的美誉。一座870年历史的祠堂保存完好记者经过一番打听得知,吴氏家庙就坐落于冈上镇蚕石村里。经过一小时车程,记者一行来到了蚕石村,按照当地村民的指引,在村委会北边约80米处见到了这座保存完好的祠堂。当地村民涂家宝告诉记者:“吴氏家庙主要是用来祭祀祖先,历史十分悠久,始建于公元1144年,供后人祭祀,至今已经有870多年。”“吴氏家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吴王夫差。”涂家宝回忆道,在他儿时,爷爷奶奶经常给他讲起吴氏家庙的传说,相传村中的吴氏是吴王夫差的后裔,因被越王勾践灭国之后,举国逃离,他们首先逃至抚州泉
5742次浏览 查看阅读>>
杭州钱家祠堂
在吴越国王钱H成名以来的1000余年中,钱氏家族紧紧围绕修谱、立宗祠、设义庄这3个自身建设的主要环节,传承家风,人才辈出,兴旺发达,成为中国历史上一大旺族。立宗祠在世家大族中比较流行,“宗祠之立,在士大夫家固多,而寒门单族鲜有及之者”。(《吴县志》卷五二《风俗》)因为立宗祠需要相当的经济能力,修谱、立宗祠本身就蕴涵着大家族的权力意志。说到钱家祠堂,当然要首推浙江临安和杭州的钱王祠了。临安钱王祠为武肃王的宗祠,原为规模较小的木结构祠堂,1994年由临安县政府重建,并请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科学家、钱王第34世孙钱伟长题写祠名,著名金石篆刻家、书法家、钱王后裔钱君为该祠题写了“祖武是绳”扁额,成为世界各地钱氏后裔拜祭先祖的主要场所。钱其琛、钱伟长、钱正英等著名钱氏后裔均到临安钱王祠拜祭过先祖。杭州钱王祠旧名表忠观,原在玉皇山南妙因山上。北宋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十月,杭州知州赵\有感于吴
6613次浏览 查看阅读>>
方氏各地祠堂 
方氏各地祠堂大训堂:浙江奉化大桥方氏六桂堂:宋初有福建泉州人翁乾度,生有6子,分姓洪、江、翁、方、龚、汪6姓。其中第4子分姓方,其子孙也姓方。友庆堂:安徽桐城桂林方氏立本堂:湖北黄冈方氏,始迁祖为方万一(明初)。兄弟九人方万二、方万三、方万四、方万五、方万六、方万七、方万八、方万九自江南豫章丰城迁至黄州府,元至正十一年韩福通以红巾倡乱,蕲黄等处尽为屠陷。兄弟星散,万一、万二、万七遂居于黄冈。其另六兄弟不知所踪。此为万一子孙堂号。永锡堂:浙江淳安,遂安。始迁祖焕,唐乾符间,避兵自桐庐白云源徙居遂安南墩,再迁县城进士坊。永思堂:浙江诸暨,暨阳。始迁祖度,世居诸暨花山白门里,南宋淳s元年赘高湖汤家塾汤氏,遂别为高湖支。暨阳卢家溪方氏始迁祖堂,明後期自诸暨陡徙居本邑卢溪。白云堂:安徽歙县瀹坑方氏。玉粹堂:湖南,临湘,湖北,嘉鱼。始迁祖q,吴越钱氏光禄大夫,避难携族散居鄂岳属邑,q自家於临湘小源堡天
8417次浏览 查看阅读>>
康家沟祠三个祠堂
康家沟祠三个祠堂康家沟一支谯氏族人有三个祠堂:1、土祠堂位于观音堂六华里处,它背依龙宝山脉,展向塔子河,面对高坪山。因其建筑以土墙为主,故称“土祠堂”。现属果敢康民村五社。这是一座三合院建筑。院前有200平方米左右的院坝,边有雍壁和高大挺拔的苍松翠柏。大殿长30余米,内供历代祖先牌位,并有大屋作学生读书之用。它是八世祖谯明宗率其子谯英、谯宏、谯密、谯松于明朝后期(1628―1644)修建(编者注:建祠时间,尚待考证)。明宗祖班辈高,凡康家沟一支谯姓族人均可参加在这里举办的“清明会”。有祠产20背谷子的田地。2、大祠堂大祠堂距观音堂三华里,背靠苍松翠柏掩映之龙宝山巍然屹立,前临众溪汇集之狮子河流水潺潺,附近良田千顷,远眺群山巍峨。现属鼎山镇龙堡村三社。祠堂为三合院建筑。院坝边雍壁上画有夸父追日图,大门两边雄狮高踞,上方“谯氏宗祠”四个大字十分醒目,屋脊上塑有姿态各异的人物形象,正殿上供奉着历
2805次浏览 查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