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颐写的《爱莲说》
周敦颐写的《爱莲说》 导读:

《爱莲说》的作者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文章中描写了莲花的形态,赞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也是在表现作者洁身自好的人格和洒脱的胸襟。

《爱莲说》的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其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其中最出名的句子,被世代传唱,成为称赞他们品性高洁的高频诗句。在原文中,周敦颐以这两句暗指官场黑暗,要在官场上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难。同时也借莲花可以出淤泥不染来表示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决心。

周敦颐为官正直,为民做主,晚年的时候著书明道,洁身自爱,颐养天年,这就是他洁身自好、淡泊明志的表现。


...
热点动态
人没作品红的文人周敦颐,你知道他吗?
​在古代的文学大舞台里,有很多文人墨客的名号到现在仍旧是如雷贯耳,比如诗圣杜甫、诗仙李白等等,这些大名鼎鼎的诗人都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但是也有很多作品很红但人不红的文人,比如周敦颐,你知道他吗?让小谱用他最出名的作品带你了解他吧。
1454次浏览 查看阅读>>
湖北新洲周氏宗亲潜心研究周氏族谱二十余载
记者就此采访了67岁的新洲籍草根学者周启志,他已研究家谱文化20多年。“我们周姓后裔,是从饶州府乐平县迁徙过来的,如今扎根湖北已600多年。”昨日,在周启志家中,记者看到厚厚一摞《楚黄周氏宗谱》,“一共有20多本,我手上的不太全。”周启志研究家谱文化,首先是从研究自己的周姓家谱开始的。这一摞《楚黄周氏宗谱》,是前些年他辗转从周氏家族修谱人那里得到的,他视若珍宝。“从族谱中可以找到很多信息,比如族人从哪里迁徙而来、辈分排行、祖宗墓园在何处、甚至祖先出过什么著名人物。”他指着《楚黄周氏宗谱》每页角落的“爱莲
4081次浏览 查看阅读>>
堂号起源于何时?
堂号之由来久矣,它起源于魏晋,盛行于明清,至今绵延不绝。作为文化现象,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历来名门望族多以本族堂号,自书或请名人书写于匾额,镶嵌于门楣或悬挂于厅堂。堂号也往往成为某族的代称。堂号的产生,无非是要彰扬祖宗的功德、显示本族有别于别族的特点以及子孙继承和弘扬祖德。我国有名的堂号很多,如孟姓“三迁堂”因孟母择邻的故事而得名,赵姓“半部堂”因北宋开国宰相赵普“半部《论语》安天下”而得名,周姓“爱莲堂”因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爱莲说》而得名,孙姓“映雪堂”因西晋孙康映雪夜读而得名,
4977次浏览 查看阅读>>
文史图集精选
周敦颐
周敦颐
生平颐和园长廊绘画中的茂叔爱莲图画周敦颐生于一官僚地主家庭,年幼丧父,北宋天圣三年(1025),8岁时,母亲带他投靠衡阳舅父郑向(郑家故宅后改为濂溪周氏宗祠,在今南华大学附一医院处),宋仁宗天圣九年(1031年),周敦颐随其母到京师开封。1037年郑向调任两浙转运使,周敦颐同母随迁润州丹徒县(今江苏镇江市丹徒区)。郑向见他聪颖好学,便栽培他念书,敦颐知识广泛,博取众家之长,融会贯通,成一家之言。由于任宋仁宗朝中的龙图阁学士的舅舅郑向的推荐,做了分宁县(修水)的主簿,后调任到南安军担任司理参军。宋仁宗庆历
北宋著名哲学家家周敦颐的生平简介,周敦颐的人物事迹
北宋著名哲学家家周敦颐的生平简介,周敦颐的人物事迹
北宋著名哲学家家周敦颐的生平简介,周敦颐的人物事迹,天禧元年(1017年),周敦颐出生。周敦颐有一个大他十岁的同父异母的哥哥周砺
周敦颐的轶事典故
周敦颐的轶事典故
命名五星堆天禧五年(1021年),重阳节,周辅成同几位兄弟一起聊天,共度重阳。当时秋高气爽,远处青山如黛,近处田野里的禾根豆一片金黄。特别是村前的五个土墩子,引起大家的兴趣。大家商量着要为这五个土墩子起个名,但一时又想不出什么名最为合适。这时,正在旁边玩耍的小敦颐,看到大人们沉思的样子,就脱口而出,说这五个土墩就像五颗星星。那东边的叫木星,南边的叫火星,西边的叫金星,北边的叫水星,中间的叫土星,合在一起,干脆就叫做“五星堆”。大人们听了,都觉得小敦颐讲得有道理,于是就将这五个土墩正式命名为“五星堆”,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