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姓,中国百家大姓之一,主要起源于姬姓,东周春秋时期秦国上卿由余之后。在宋版百家姓中列第51位,据2010年全国第6次人口普查统计结果显示,中国大陆余姓人口约650余万,约占中国人口总数的0.52%。
余姓来源:
源流一、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秦国上卿由余之后
由余在任期间,为秦穆公制定攻讨西戎蛮族的策略,助秦灭西戎十二国,使之拓地千里。由余的后人以其名作为姓氏,称由氏和余氏。
源流二、源于姒姓,出自上古禹帝的小儿子姒罕,属于帝王赐姓为氏
大禹有妻涂山氏,据《姓氏考略》记载:“传夏禹之后有余氏”。禹生有三子,大儿子启,继禹而为天子。次子宰,被封为显。三子空,又名罕,被封为余度王,其后以封地为氏,称余氏。
源流三、源于余丘氏
出自春秋战国时期齐鲁地区的诸侯,因封地在余丘,家族称余丘氏,后简化为单姓余。
源流四、源于地名,出自蜀道褒斜栈道(褒斜亦称褒余),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世代居于褒余栈道沿途之民众工匠、驿站官吏、商家栈伙等,其中以陕西汉中一带秦姓为主的流民,皆有居地名称为姓氏者,称褒余氏、褒斜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褒氏、余氏、斜氏,余氏读音作xié。
源流五、源于他族改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1)出自满族尼玛哈氏,源于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尼漫古不姓氏、金国时期为尼庞古部,以部为氏,汉义“鱼”,后多冠汉姓为余氏、俞氏、于氏、胜氏等。
2)源于赤狄,傈僳人,畲人,党项人等,如唐朝时期白马氐族等等,即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