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是在夏历冬至后的105日,一般是在清明节前一二日。寒食节又被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是沿袭了远古的改火旧习。
在远古时期,每到初春的季节,气候比较干燥,人们保存的火种就容易引起火灾,另外春雷的发生也会引起山火,而古人在这个积极会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就会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也就是“禁火”,然后重新钻燧取出新火,作为新一年生产与生活的起点,谓之“改火”或“请新火”。禁火与改火之间有间隔的时间,史料有三日、五日、七日等不同说法。
禁火节转化为寒食节,其实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当时晋文公下令,介子推死难之日不可生火做饭,要吃冷食,所以被称为寒食节。汉代的时候,山西民间要禁火一个月表示纪念,但是在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是有下令取消过这个习俗的,后来三国归晋后,由于与春秋时晋国的“晋”同音同字,因而对晋地掌故特别垂青,纪念介子推的禁火寒食习俗又恢复起来。不过时间缩短为三天。同时,把寒食节纪念介子推的说法推而广之,扩展到了全国各地,于是寒食节成了全国性的节日,寒食节禁火寒食成了汉民族的共同风俗习惯。
历史上,寒食节与清明节这两个节日相近,所以久而久之,便合为一个节日了,主要是在唐朝的时候,根据《唐会要·卷八十二·休假》的记载:“(开元)二十四年二月十一日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大历十三年二月十五日敕:自今已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至贞元六年三月九日敕:寒食清明,宜准元日节,前后各给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