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置顶
阙氏宗祠
阙氏宗祠 导读:

  阙氏在我国是一个不多见的姓氏,今主要分布于客家民系中,阙姓各地宗谱均认定阙弁为阙氏的始祖,从中可看出阙是以地名为姓,阙氏在各地均有分布聚居地区具有山区多、名胜多等特点,阙氏宗祠在国内主要分布在聚集地较多的地区。宗祠也称为宗庙、祖祠,在民间主要是一种举行祭祖活动的场所,又是从事家族事务活动的地方。而对于宗祠的文献记录上来看,还有清初《光泽县志》载,当地“从前各族宗祠无几,近数十年,凡聚族而居者,城乡多各建祠。春秋祭祀,序昭穆,崇功德,敬老尊贤,颇有追远睦族遗意。”(清·乾隆《光泽县志》卷四《舆地志·风俗》)一般家族不仅有一族合祀的族祠、宗祠(或称总祠),族内各房、各支房,往往还有各自的支祠、房祠,以奉祀各直系祖先。


阙氏宗祠楹联赏析:

  内侍名高宋室;

  编修望重明廷。

  ——李文郑撰阙姓宗祠通用联

...
宗祠 · 寻根
中原访古—寻根中原—六朝时期的陈郡谢氏家族
关于六朝时期的陈郡谢氏家族,笔者曾在此前的相关成果中作过不同程度地探讨,但由于有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这些成果中大都存在言未尽意的地方。今值“中华姓氏文化节伏羲与中华姓氏文化研讨会”召开之际,草成此文,以作拾遗补阙式的研究。一、谢氏家族史迹勾沉谢氏家族祖居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家族的来源可能与周宣王时期的申伯有关。《邵思姓解》曰:陈郡谢氏,“周宣王后中伯食采于谢,因而氏焉。”这里的“周宣王后”,实为“周宣王时”之误。由于申伯当年的食邑在今南阳、唐河一带,陈郡谢氏的租居地离这里只不过几百里的路程,因此可以认
3823次浏览 查看阅读>>
中国十大寻根基地之十:江西瓦屑坝
江淮大地处于中国南北相交之地,在分裂时期往往沦为战场。1127年金灭北宋后,江淮之间既是金军南侵的必经之地,又是近宋金对峙的前沿,原有人口或随南迁洪流而走,或在战乱中死亡,留下的人数有限,新迁入的更少。安庆府所属的淮南西路,在整个南宋都是人口最稀少的地区之一,以至在元朝数十年间也没有恢复元气。瓦屑坝胡氏宗祠元朝末年,江淮和长江中游反元起义风起云涌,此起彼伏。安庆一带战略地位重要,是不同的起义军和元军争夺的焦点,残酷的争夺战持续多年。元至正十一年(1351)八月,彭莹玉、邹普胜、徐寿辉等在湖北蕲州、黄州
15781次浏览 查看阅读>>
文史图集
传统宗祠文化对当今社会发展有哪些贡献
传统宗祠文化对当今社会发展有哪些贡献
传统宗祠文化对当今社会发展有哪些贡献,宗祠文化是一个姓氏道德情操、精神风貌、文化底蕴和生产、生活素质的反映,说到底是一
家族的三件大事:族谱、宗祠和祭祖
家族的三件大事:族谱、宗祠和祭祖
家族的三件大事:族谱、宗祠和祭祖,在中国古代宗法社会里,修宗谱、建宗祠、修坟墓是族人的三件大事,都具有慎终追远、报
太室阙
太室阙
历史太室阙于东汉安帝元初五年(118年)由阳城长吕常主持建造,本是汉代太室山庙前的神道阙,太室阙与少室阙、启母阙并称为“中岳汉三阙”。隋唐时期,这里的香火非常兴盛。明朝时期,崇祯十四年(1641年)三月岳庙失火,大殿两庑俱烬。清顺治十年(1653年)在重修之后,基本恢复了宋金时期的布局和规模。1949年前曾在石阙外建保护房以庇护。1971年将太室阙附近保存与发现的阙顶石残件,经过核对后,修复了东阙顶部。结构太室阙坐北面南,分东、西两阙,中间距离6.75米。阙高3.965米,每阙由连在一体的母阙和子阙构成
中原行吟—寻梦中原—大禹治水劈伊阙洛阳历史故事2
中原行吟—寻梦中原—大禹治水劈伊阙洛阳历史故事2
中原行吟—寻梦中原—大禹治水劈伊阙洛阳历史故事2,  伊阙,是伊河流域的最后一段峡谷,由熊耳山东端悬崖和嵩山西端峭壁夹峙而成。它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