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子推的故事最早记载于《东周列国志》,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起来。春秋初期的晋国,纷争不断。晋国公子重耳为了躲避灾祸,出国逃亡 19 年,受尽苦楚。在逃亡的过程中,介子推一直追随重耳左右。有一次,他们一行人陷入断炊绝粮的困境中,介子推为让公子重耳填饱肚子,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给重耳吃。
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但介子推并不向晋文公邀赏,反而因为不愿与哪些挟功求禄的势利之人同朝为臣,带着母亲隐居到今山西介休县内的绵山了。晋文公知道此事后想要请介子推出山,但被拒绝,且介子推也带着母亲躲在山林中。为了逼介子推出山,晋文公听从手下建议放火烧山。不料介子推守志不移,最终与母亲双双抱树而死。文公见状心痛不已,就把介之推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于子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后相沿成俗。这也是寒衣节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