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氏宗亲
2021-07-14
1、缤纷的差异性。风俗习惯因民族居住的自然环境、不同区位、特定的生活、生产条件不同,因此形成了缤纷多彩的不同风浴。凡是风俗.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及审美规范,所致又呈差异性。
如不同民族的建筑,服饰,饮食等差异,建筑风格:吉林乌拉、叶赫古城、辽宁岫岩、宽甸等满族建筑的典雅,大兴安岭鄂伦春曾居住的“撮罗子”的古朴,赫哲族的“仓舍”的原始,蒙古族游牧帐房的端庄,朝鲜族茅草屋的敦厚等;服饰特征:满族服饰的精美大方,朝鲜族服饰的落落翩翩,蒙古族、锡伯族、鄂伦春族服饰的骠悍宽绰等;饮食的禁忌:东北民族大多数食猪肉、回族人禁食猪肉;朝鲜族食狗肉,满族禁食狗肉等。
2、昭示的纪实性。风俗是渗透物质与精神的文化再现,它是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的缩影,它昭示着民族精神的昂扬向上,演绎着民族发展的创业纪实。
我们从鄂伦春族弓箭、石镞及温鄂克族的“索杆”及赫哲族的“捕鱼歌”(精神民俗)中看到这些民族的发展历程,经过跨跃历史性的前进,从他们的遗留物上可窥原有习俗的风貌,民谣中的“东北三大怪”——“窗户纸糊在外,女人叼个大烟袋,养个孩子吊起来”,昔日的东北民俗画,则是一笔真实的纪实。
3、多元的兼容性。东北各种民族的民俗在相互渗透吸收、互补与发展。东北民族文化的发展是对多元文化的兼容,为中华文化增添了新鲜血液。关东不是文化沙漠,东北有无数文化绿洲。辽宁、内蒙的“红山文化”遗存,是与中原汉文化曾经并存的文化,则是“中华大地上第一道文明曙光”,将中华文明史提前了一千多年。
曾“俗善骑射,随水草放牧、居无常处,以穹庐为宅,皆东向……”的乌桓。俗识鸟兽孕乳,时从四节,耕种常以布谷为候;地宜青裸(糜子)东穑……米常仰中国。”(《三国志·乌丸鲜卑东夷传》)仅“米常仰中国”可见古乌桓族与中原地区保持互市贸易关系,而渐与汉民族融合。据不完全统计,东北民族的民间农具与粮食加工器(物质民俗)达130多种,而许多类别与中原、及南方农具有明显差别,仅锹就达6样。东北各民族对以色彩诱发的心理效应也不同,大多数民族喜红色的喜庆热烈、黄色的富贵温暖、白色的安静纯洁,蓝色的深远寂静。尤以锡伯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对绿色独有钟情。汉族传统的民俗节日春节、端午、中秋节等,东北各民族也都把它当成重要节日,可见习风兼容,多元同化。
4.传统的变异性。凡是风俗都是自古相传,一代代沿袭下来的,主要表现为时间的久远、范围的广泛、思想的固守及模式的转变,并随时间及历史发展变化而呈变异。如过去达斡尔族民间婚后不孕妇女向“柳树神,三叩。鄂伦春原始婚礼中,一对新人步入新房前“围越篝火”的风俗,在篝火旁顺绕三圈,后跳过去,意在消灾祝吉……现随社会与时代变迁,居民条件环境改变,其俗不消,产生变异,喜绿裁柳,向往美好。再如剪纸艺术(精神民俗)中的“东北刻纸”即俗称“挂钱”,西南及中原称“花钱子”,“喜门笺”,多用彩纸,少数以金箔和银箔纸刻制,选择吉祥图案与文字,象五谷丰登,福禄寿喜、吉祥如意、年年有余等。大都四张一套,每张图案一字,它配合年画与春联使用。“挂钱,原是巫术中的招幌,现变为祝祈的艺术品。一种民俗事象的发展变化也影响其它民俗事象的发展变化,变异性明显。春节原为以祈禳灾祸为主要内容的民间活动.后逐渐演变为庆丰年祝吉祥活动,如今融入了更浓烈的文化娱乐内容,使围绕春节而展开的诸多民俗事象都受到了影响与变异,但在变异过程中也完善了一种传承。
0条评论
当前问题最新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