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清明七天"黄金周":斗鸡 踏青 马球 戴柳……
作者:曾洁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1100多年前,诗人杜牧用一首《清明》,为我们描述了唐代清明时节街头的萧瑟之感。
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中国人祭祖扫墓、凭吊先辈的传统文化节日。在这个春光明媚、草长莺飞的日子里,古代人如何过清明?翻阅敦煌文献资料的记载,再结合敦煌壁画里的描绘,我们发现古代人过清明,不仅颇为隆重,还妙趣横生。他们除了向先祖寄托哀思之外,还相约斗鸡,结伴踏青,邀约三五个好友打马球,把一个非常重要的祭祀节日,过成了超长待机的“清明七天乐”。
对了,唐宋时期,清明节真的放7天假。因为山高路远、交通不便,官吏们如果回乡扫墓,往返途中消耗了大部分时间,稍有不慎就会耽误值守。于是,唐玄宗颁布政令解决假期,规定“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到了贞元六年(公元790年),假日加长到7天。宋代也延续了这种放假习惯,将寒食节、清明节拉通放假7天。反观我们现在只有3天小长假,你是否会对古人的“黄金周”羡慕嫉妒恨呢?
先有节气后有节日
早在“二十四节气”成功申遗的时候,著名巴蜀文化专家袁庭栋谈及节气和节日的区别时,就提出了这一观点,“我们聊到节气,一定要跟节日区分开来”。他强调说,二十四节气里面只有一个节就是清明节,因为存在祭祀活动,除此以外的节气都不能算是节日。
关于清明节的记忆,他印象最深刻的非清明粑莫属,“儿时的清明节,除了踏青、扫墓,还少不了一样东西,那就是清明粑。白白的粉染上了均匀的菜叶,好看得让人垂涎三尺。”不过说起清明的由来,应该是先有节气而后才出现节日。
早在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系统就已经形成,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清明就是其中一个节气。西汉刘安所著《淮南子·天文训》中写到“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就是清爽明净的风,“清明风至”之时大多是阳春三月,所以清明又有“三月节”之称。敦煌文献中最早关于“清明”的记载见于《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残历》中的“十一日清明三月节”。
宋代陈元靓在《岁时广记》中进一步解释了“清明”一词:“清明者,谓物生清净明洁”。《岁时百问》一书也曾解释:“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从一个节气上升为一个节日,与寒食节关系紧密。寒食节的习俗是禁火冷食和祭奠祖先,由于清明和寒食节挨得很近,人们还常常将扫墓习俗延长到了清明。到了唐宋时期,寒食、清明渐渐合二为一,甚至到了宋代,清明从寒食节的附属品,发展到大有取代之势。
唐代清明节成黄金周
早在秦朝以前,我国就有了扫墓祭祖的风俗,但不一定是在清明这天。到了唐代,寒食节或者清明节扫墓才开始盛行。唐玄宗于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并列为当时“五礼”之一。《旧唐书》记载:“寒食上墓,礼往无文,近代相沿,寖以成俗,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为五礼,永为常式”。
既然清明节已经是个节日,那古人能否“带薪休假”呢?其实,各个朝代的官吏享受的休假福利不尽相同,不过从唐代开始,清明节就成了继元宵节之后的小长假。
唐代的朝廷这么给官吏放假:“元正、冬至各给假七日,寒食到清明四日,八月十五、夏至及腊日各三日”。也就是说,如果你在唐朝为官,元旦和冬至各休假7天,清明和寒食节拉通放假4天,夏至、中秋节和腊八只放假3天。这一记载与敦煌文献《光启三年(887)沙州进奏院状》一致:“驾入五日遇寒食,至八日假开。”
这样的放假安排,现在看来也是幸福满满,不过中途几度调整。唐肃宗李亨做皇帝的时候,或许是担心官员赶回老家扫墓太过辛苦,就把寒食、清明的假期延长至7天,而把唐玄宗定下的当朝皇帝生日庆典天数从3天缩减到1天,清明节第一次成为“黄金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