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除夕祭祖,是中国流传至数千年的传统风俗之一

2017-02-0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405
转发:0
评论:0
除夕祭祖,是中国流传至数千年的传统风俗之一,中国人有慎终追远的传统。除夕祭祖,是中国流传至今的传统风俗之一。和每年的清明、中
中国人有慎终追远的传统。除夕祭祖,是中国流传至今的传统风俗之一。和每年的清明、中元等祭祖活动相比,春节祭祖最为隆重和恭敬。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陕西关中的春节祭祖有着与华夏文明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陕西关中习俗,除夕到来之前,家家户户都要把家谱、祖先像、牌位等供于家中厅堂,安放供桌,摆好香炉、供品。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形成了在一年开元之际祭祖的传统,其本意就是以祭祀的形式,表达对先人的尊敬、怀念、感恩、继承、报答之意。”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鱼小辉告诉记者,“祭祀祖先,会不由自主地回忆起祖先在世时的所作所为以及对家庭、家族和国家建设所作出的各种贡献。特别是一些严厉的家规、家训、家教,经过岁月的沉淀,更是让人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成为我们的座右铭。”
除夕祭祖,是中国流传至数千年的传统风俗之一
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
在陕西扶风、岐山、凤翔周原遗址附近,人们每逢除夕总要举行祭祀仪式,由健在的长者召集一家大小共赴墓地,感恩追始,祈求保佑。除夕之夜,家中设好祭桌,上面摆放逝去父母及祖父母等人的牌位、各种节日菜肴并点燃蜡烛。
“在过去,祭祖仪式一般除夕下午在族人祠堂举行,身穿盛装的同一姓氏宗族参加,仪式较为隆重。初一早上,全族小辈身着新衣服,集中到村中长辈家中,由最年长者带领读诵祭文,再共同向牌位叩拜。此后,各家人再互相拜年问候。”岐山县周原博物馆馆长徐建军说。
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位于关中西部岐山县京当镇贺家村的岐山县周原博物馆是周原遗址的核心地带,这里有宏伟的西周宫室建筑群及简陋的平民住宅、星罗棋布的西周手工业作坊遗址,有西周发达的农业、畜牧业和渔猎实物,还有举世注目的甲骨文和精美无比的青铜器。周原先周遗存的发现为探索先周文化的起源提供了资料。《周礼》中的“左祖右社”,表明了周人对宗庙、祖先的重视。“敬天祭祖”是《周礼》的核心信仰,也是中华民族祭祀文化的高度概括。关中的春节祭祖充满着对祖先的崇敬与怀念,含有慎终追远、缅怀先辈、祈求祖先保佑和光宗耀祖等多重含义。
祭祀分为祭拜祖先和祭拜鬼神二类。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段清波表示,祭祀起源于商朝,商人认为鬼神有很大的权威,能够决定人们的命运,所以商人十分崇敬鬼神。商人把鬼神分为天神、地祇、人鬼三类,且以人鬼--祖先为祭拜的主要对象。“商人认为祖先虽然逝去,但灵魂仍然存在,可以降祸、赐福与子孙,因此商人每天都排定日程,虔诚祭祀。这种崇拜祖先的观念一直延续到现今,形成我国文化的特色。”段清波说。
除夕祭祖,是中国流传至数千年的传统风俗之一
礼仪制度是华夏文明整合社会关系的象征性基础
一部《诗经》,祭祀诗占据了重要部分,而其中的祭祀祖先诗歌占到了70%以上。这些诗集中反映了子孙后代对祖先功绩的真诚崇拜,表达了希望祖先降福的真诚愿望。关中人称祖先为“先人”。先人是家族血脉的传承者和开拓者。他们赋予了后辈的生命,同时也确定了后辈的血统。
中国文化是世界上仅存的至今仍保留着远古以来的礼仪传承的文化。一整套严格的礼乐或礼仪制度是华夏文明之初就确立起来的整合社会关系与权力的象征性基础。《礼记·表记》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事鬼敬神而远之。”随着武王翦商立国,西周在殷商文化的基础上建立起以宗法血缘制为纽带、以“礼乐”为核心的新的文化体系。王国维曾说:“殷周间之大变革,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姓一家之兴亡与都邑之转移;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中国文学人类学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叶舒宪认为,这种新文化具体表现在西周将礼乐从原始巫术中分离出来,推广及人事领域,并在此基础上使之成为具有政治意义的典章制度。由此“礼乐”由神本走向人本,它不仅构成儒家政治思想的基本原则,而且成为西周宗法制大一统王朝社会政治思想的基础。
宗法观念影响下的社会心理的重大表现是,数千年来,“孝亲”情感一直在社会观念中占据着至高无上的地位。民间时时重复做的一件大事是对去世先祖的隆重祭奠和顶礼膜拜,以此祈求祖先保佑后人人丁兴旺,家族昌盛。人们认为其他神灵都不如祖先神尊贵,因而各地都建有祠堂、家庙,各家都奉祀祖先牌位,而定期举行祭祖仪式则是民间最重要的信仰活动。
传统节日源于上古祭祀
“中国的传统节日大多源于上古祭祀,尽管不少节日在后世的演变中,或融合成多重内容的综合节日,或发生了性质上的变化,但祭祀的内容仍或多或少地保留着,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中元节、冬至、除夕,都有祭祀祖先的仪式。”西北大学教授谢阳举认为,原始信仰习俗在传承中始终表现出浓重的神秘性,在神秘莫测的气氛中产生的恐惧、敬畏心理便导致了盲目信从的民俗行为。这与世界上其他许多国家和民族的民俗深受宗教影响的状况,形成了明显的差异。
传统中国社会以五伦五常四维八德为维系社会秩序的道德支柱。其中,五伦之首在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的实质在于孝道,祭祖则是由传承孝道衍生出来的一种形式。祭祖一般都是在思念与追忆中完成。不仅是家庭成员与祖先进行了一次心灵与心灵的对话,而且以此为纽带,凝聚了家庭成员的力量,增进了家庭成员的团结,升华了家庭成员的感情,让祖先生前制定的家规家训和良好家风在铭记中得到传承。清华大学教授彭林认为,在中华民族数千年发展历程中,礼制、礼俗仪式逐渐体系化且一以贯之,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基因,对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维护社会安定祥和、提升民众文化素质、塑造民族形象和提升民族影响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古训曰:祖宗虽远,祭祖不可不诚也。这里所说的“诚”,包括尊敬、怀念、感恩、继承、报答等多重意义。然而,如今个别地区少数人的春节祭祖,场面虽渐趋宏大,祭品虽渐趋丰盛,却越来越流于形式。祖先为谁,有何遗德,都一无所知。这种祭祀,有何意义?
众多学者在采访中表示,传承中华春节祭祖文化的精神,发挥中华祭祖文化的现实效用,有助于擦亮历史沉淀的精神瑰宝,增强民众的文化认同感和向心力,也有助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祭祖的传统
祭祖是家庭祭祀活动最主要的内容之一。按照民间的观念,自己的祖先和天、地、神、佛一样是应该认真顶礼膜拜的。因为列祖列宗的“在天之灵”,时时刻刻的在关心和注视着后代的子孙们,尘世的人要通过祭祀来祈求和报答他们的庇护和保佑。在东北的农耕地区,一年中最重要的祭祖活动一般都是在岁末举行,而且大部分是在腊月二十八至除夕这几天。祭祀的形式依条件而有所不同。一些祖上做高官而且人丁兴旺、财力殷实的家族,往往建有本族的宗祠,俗称“家庙”,他们祭祖活动则集中在这里举行。在祭祖的日子,当地本家各支系的主要男性成员齐集家庙,事先已将应用的供器擦洗干净、供品预备齐全,把各代先人的神主(牌位)和画像(俗称影像)按辈份顺序摆挂。随后在族长主持下,所有人按辈份高低,分批向各位祖先上香行礼。各家各户的祭祖则虽是一番形式。很多地方都是在吃晚饭前进行。先是到自家的坟茔地祭祀,有的只是磕头,有的还要用炕桌抬一桌酒菜,称为“给老祖宗...
· 祭祖的传统
祭祖是家庭祭祀活动最主要的内容之一。按照民间的观念,自己的祖先和天、地、神、佛一样是应该认真顶礼膜拜的。因为列祖列宗的“在天之灵”,时时刻刻的在关心和注视着后代的子孙们,尘世的人要通过祭祀来祈求和报答他们的庇护和保佑。在东北的农耕地区,一年中最重要的祭祖活动一般都是在岁末举行,而且大部分是在腊月二十八至除夕这几天。祭祀的形式依条件而有所不同。一些祖上做高官而且人丁兴旺、财力殷实的家族,往往建有本族的宗祠,俗称“家庙”,他们祭祖活动则集中在这里举行。在祭祖的日子,当地本家各支系的主要男性成员齐集家庙,事先已将应用的供器擦洗干净、供品预备齐全,把各代先人的神主(牌位)和画像(俗称影像)按辈份顺序摆挂。随后在族长主持下,所有人按辈份高低,分批向各位祖先上香行礼。各家各户的祭祖则虽是一番形式。很多地方都是在吃晚饭前进行。先是到自家的坟茔地祭祀,有的只是磕头,有的还要用炕桌抬一桌酒菜,称为“给老祖宗...
· 苗族的风俗习惯中国少数民族苗族的风俗传统
苗族的风俗传统:苗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人口众多,分布辽阔,湘西苗族属其中之一部。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苗族在服饰、节庆、婚嫁、丧葬、娱乐、礼节、禁忌、饮食等方面,形成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一、服饰湘西苗族的古代服饰,男女差别很小,一律是"色彩斑澜";上身穿花衣,下着百褶裙,头蓄长发,包赭色花帕,脚着船形花鞋,佩以各种银饰。清代雍正年间"改土归流",政府指令"服饰宜分男女"之后,变化较大,甚至有很多人全换上汉人服装。如今天的永顺、龙山等县的苗族,其服饰与汉族已无分别。但在花垣、保靖、凤凰、吉首、古丈、泸溪等县境内,苗族的服饰尚有特色。苗族男子的衣饰较为简单;头缠布帕,身穿对襟衣,衣袖长而小,裤简短而大,喜包青色裹脚。头帕有青帕和花帕两种,帕长一丈以上,有多至三丈的。缠戴时多成斜十字形,大如斗笠,衣服的颜色有花格、全青、全蓝等,其中以花格布衣最有特色。衣扣一般为七颗。有的青年男子,为使人...
· 冬至的风俗中国传统节日之冬至节民间风俗习惯
冬至的风俗: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诸如馄饨、饺子、汤圆、赤豆粥、黍米糕等都可作为年节食品。曾较为时兴的“冬至亚岁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献冬至盘、供冬至团、馄饨拜冬等。较为普遍的有冬至吃馄饨的风俗。早在南宋时,临安人就在冬至吃馄饨,开始是为了祭祀祖先,后逐渐盛行开来,民间有“冬至馄饨夏至面”之说。馄饨发展至今,更成为名号繁多,制作各异,鲜香味美,遍布全国各地,深受人们喜爱的著名小吃。馄饨名号繁多,江浙等大多数地方称馄饨,而广东则称云吞,湖北称包面,江西称清汤,四川称抄手,新疆称曲曲等等。吃汤圆也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团。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
· 蒙古族的传统风俗
住:牧区的居民多住易拆搭、便搬运的蒙古包;在定居地区、部分牧区和半牧区建有外形与蒙古包相似的土木结构住房;农区多住砖瓦平房,并且聚为村落。行:现在流行机械交通工具,但男女老幼都善乘骑,近距离出行都以马代步,饮食:牧民多以牛、羊及奶食为主,辅以粮食、蔬菜;农民以粮食为主,辅以肉食、奶食和蔬菜。都比较喜欢饮砖茶。服饰:首饰、长袍、腰带、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四个主要部分。男女都穿身宽袖长的长袍,以腰带来束,脚穿长筒皮靴;妇女头上的装饰,多用玛瑙、珍珠、金银等制成;牧区女子多用红绿等色,长绸缠头,男子冬季戴羊皮帽,夏日多戴前进帽。婚礼:蒙古民族婚礼共同点是新郎佩带火镰、蒙古刀和弓箭,致颂词、祝词和对歌等,体现了古老民族勤劳勇敢和能歌善舞的独特风格,但各地婚仪都有自己的特点。丧葬:一般行土葬和火葬。节日: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那达慕”大会,在每年七八月间举行。“那达慕”在蒙语中是娱乐、游戏的意...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