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布施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970
转发:0
评论:0
古义周语曰:“享祀时至,布施优裕。”文子自然篇曰:“为惠者布施也。”庄子外物篇引《诗》曰:“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荀子哀公篇曰:“富有天下而无怨财,布施天下而不病贫。”韩非显学篇曰:“上征敛于富人,而布施于贫家,是夺力俭而与侈堕也。”淮南子道应训曰:“不义得之,又不能布施,患必至矣。”淮南子齐俗训曰:“为义者,布施而德。”论衡定贤篇曰:“使谷食如水火,虽贪吝之人,越境而布施矣。”法界次第曰:“檀那秦言布施。”无量寿经曰:“布恩施惠。”大乘义章十一曰:“言布施者,以己财事分布与他,名之为布,惙己惠人目之为施。”维摩经佛国品曰:“布施是菩萨净土。”三藏法数曰:“布施者,谓内外资财,以清净心悉能施之,而无吝惜也。(内资财,即身命法也。外资财,即世间财物也。)谓人常行仁慈,不吝财宝,赈济贫穷,是名布施。”布施偈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我今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所谓布施者,必获其利益...

古义

周语曰:“享祀时至,布施优裕。”

文子自然篇曰:“为惠者布施也。”

庄子外物篇引《诗》曰:“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

荀子哀公篇曰:“富有天下而无怨财,布施天下而不病贫。”

韩非显学篇曰:“上征敛于富人,而布施于贫家,是夺力俭而与侈堕也。”

淮南子道应训曰:“不义得之,又不能布施,患必至矣。”

淮南子齐俗训曰:“为义者,布施而德。”

论衡定贤篇曰:“使谷食如水火,虽贪吝之人,越境而布施矣。”

法界次第曰:“檀那秦言布施。”

无量寿经曰:“布恩施惠。”

大乘义章十一曰:“言布施者,以己财事分布与他,名之为布,惙己惠人目之为施。”

维摩经佛国品曰:“布施是菩萨净土。”

三藏法数曰:“布施者,谓内外资财,以清净心悉能施之,而无吝惜也。(内资财,即身命法也。外资财,即世间财物也。)谓人常行仁慈,不吝财宝,赈济贫穷,是名布施。”

布施偈

能施所施及施物, 于三世中无所得。 我今安住最胜心, 供养一切十方佛。 所谓布施者, 必获其利益, 若为乐故施, 后必得安乐。

布施的前行、正行、结行

行布施前,需要有前行发心,即明了要把自己所有的东西给其他众生的目的,乃是为了令自他一切有情众生皆能于未来成佛的缘故,因而发菩提心。

真正行布施时,即正行的时候,必须要没有人我执与法我执。也就是在没有“我”及“我的”是真实存在的心念下行布施。世人行施心希果报,是为着相;菩萨行施了达三轮(施者、受者、所施物)体空(虚妄),能不住于相、不希果报名闻等而行施者。”可以

而结行是指在行布施之后,为了令自他一切有情众生皆能于未来成佛,而将此布施的功德回向发愿给一切众生。具足此三法的布施才称为布施波罗蜜。一般而言,将财物施舍给贫困的人时,若行布施前没有发菩提心,布施时没有顺便引导众生迈向佛道,行布施后也没有将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这样虽然也有大利益,但不能成为成佛之因,所以不称为布施波罗蜜。

布施的各种利益

佛经中常说布施的果报就是未来世得到富裕,如《佛说罪福报应经》中云:“为人大富财物无限,从布施中来。” 经中也常提到作不同的布施会得到不同的果报,譬如供花或施衣的果报是会长得端正庄严。布施饮食的果报是身体强壮有力气。 另外月灯三昧经云布施十种利益:布施乃破悭贪之前阵,入道之初门。菩萨行能此者,则获十种利益也:

一、降伏悭吝:谓修菩萨行者,若能布施,则悭鄙吝惜之心,自然降伏,不复萌动矣。

二、舍心相续:谓修菩萨行者,行于布施,财虽匮乏,而喜舍之心,无有间断也。

三、同其资产:谓修菩萨行者,施心无量,观诸众生,与己无异,所有财产,平等受用,无有彼此也。

四、生豪富家:谓修菩萨行者,于一切财物,常行惠施,心无吝惜,则当来果报,必生豪富之家,财宝具足,受用无矣。

五、生处施心现前:谓修菩萨行者,此生既能行于布施,则感后世随其所生之处,而他人施与之者,皆无悭吝之心矣。

六、四众爱乐:谓修菩萨行者,既能常怀惠施,无所悭嫉,则四众之心,常生爱乐,而无嫌恨也。

七、入众不怯:谓修菩萨行者,既能布施,而为四众之所爱乐,故入大众之中,自无畏怯之心也。

八、胜名流布:谓修菩萨行者,能无所求而行布施,则人多称赞,胜妙名闻,流布遐迩也。

九、手足柔软:谓修菩萨行者,好行布施,济人缺乏,能感手足柔软,相好圆满之报也。

十、不离知识:谓修菩萨行者,自初发心行施以来,常得亲近诸佛菩萨善知识等,获闻法要,未尝远离也。

三种布施

一、财布施:以财物去救济疾病贫苦的人。

二、法布施:布施真理、智慧,以正法去劝人修善断恶,使人明白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自动发心修行、追求真理。

三、无畏布施:竭尽所能去解除别人的恐怖和畏惧;也就是布施信心、爱心。而更坚守八正道,不受人言讥讽、众口铄金所影响,坚持正念正行,无惧受辱,所以称“无畏”布施。

佛陀于过去世,为利益惠施众生故,甚至做到以身布施〈头目髓脑,身肉手足,不惜躯命〉;无论众生跟佛要什么,佛都能施予众生。

行布施者

出家众主要行无畏布施、法施。在经典中,佛并没有要出家众行广大的财物布施。 在家众主要行财布施,将钱财或物品布施给众生,或用以供养三宝,譬如到寺院去奉献香火钱或直接以金钱衣物供养法师等,佛家以施主称之,又称名檀那主、檀越主。

参考文献

《佛说罪福报应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布施
布施(梵文:Dana),音译“檀那”、“檀”,是佛教六度波罗蜜之一。佛教认为“布施”具有无上功德。小乘佛教将“布施”分作“财施”、“法施”两种:“财施”指将各种财物布施予人,目的在破除个人的吝啬和贪心,以免除未来世的贫困;“法施”指向人说法传教,目的使人成就解脱之智。大乘佛教将“布施”与大慈大悲的教义相联系,用于普度众生,故“布施”的对象遍及一切有情,并把它纳入六念、四摄法、六度之中。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增设“无畏施”而为“三施”,使人在趋向解脱之途上勇敢无畏,作为必须实践的菩萨行之一。佛教认为,越是难以做到的“布施”,功德越大。并主张必须尽自己所能地满足任何人的任何乞化要求,包括布施自己的肢体。本生故事中那些毫无条件、毫无怨言地献出自己的一切,倾家、倾国乃至奉献自己身体者,被视作实施“布施”的最高典范。因此,“布施”又常与六度中的“忍辱”相互为用。“布施”的最高境界是“三轮空”,既不见能施之...
· 威廉·布施
作品(以下年份为发表作品的年份)1859年DiekleinenHonigdiebe[1]1864年Bilderpossen1865年马克斯和莫里茨(MaxandMoritz)1866年SchnakenundSchnurren1867年HansHuckebeinderUnglücksrabe1868年SchnakenundSchnurren,partII1869年SchnurrdiburroderdieBienenBraun1870年DerheiligeAntoniusvonPadua1872年SchnakenundSchnurren,partIII1872年DiefrommeHelene1872年BilderzurJobsiade1872年PaterFiluzius1873年DerGeburtstagoderdiePartikularisten1874年Dideldum!1874年Krit...
· 弗里茨·布施
事业生涯布什的父亲是一名乐器制作者威廉·布什。布什在克隆师从弗里兹·斯坦巴赫教授。后即成为里加的乐队长,也到过巴特皮尔蒙特和戈塔上任。自1912年到1918年他则是亚琛的音乐总监。1918年到1922年他是斯图加特的宫廷乐队长和音乐总指导。1922年到1933年他则在德累斯顿工作。1933年他移民英格兰并成为戈林德伯恩的歌剧和音乐会指挥,在此,他与卡尔·艾伯特共同创立了举世闻名歌剧节。后来他到过布宜诺斯艾利斯,斯德哥尔摩,哥本哈根,爱丁堡和苏黎世。1945年到1950年他则成为大都会歌剧院的艺术指导。1951年2月他返回德国,并在科隆录下一版德文的假面舞会。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本来意欲任命他,但因其逝世而取消。弗里兹·布什是作曲家阿道夫·布什的兄弟,其兄弟威利·布什是一位演员,赫尔曼·布什是一位大...
· 布施锡兰山佛寺碑
参考文献
· 周季常林庭珪《五百罗汉・布施贫饥》
南宋周季常林庭珪《五百罗汉・布施贫饥》说明: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纵111.5厘米横53.1厘米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