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文化—湖湘溯源—湖南省大学巡礼展:岳麓书院(一)
岳麓书院坐落岳麓山下,是世界最早采用导师制进行传道、授业的高等学府。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除对外开放展览外,还设有岳麓学院研究所。
书院建立以前,岳麓山即为文人学士荟萃之所。东晋陶侃筑有“杉庵”,唐代裴休、沈传师、刘长卿结庐于此,马燧建有“道林精舍”。五代僧人智璿“思见儒者之道”,划地建屋,购书兴学,使士人“得屋以居,得书以读”。
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接受彭城刘嶅建议,在智璿所办“僧学”基础上,创建岳麓书院,成为官府支持的地方学府。书院初设讲堂5间,斋序52间。讲于堂,习于斋。后经州守李允则扩建,“外敞门屋,中开讲堂,揭以书楼,序以客次。塑先师十哲之象,画七十二贤……”还辟水田“供春秋之祀典”,形成讲学、藏书、供祀三结合的基本规制。王禹偁在《潭州岳麓书院记》里说:“使里人有必葺之志,学者无将落之忧。谁渭潇湘?兹为洙泗。谁谓荆蛮?兹为邹鲁”。
北宋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周式任岳麓书院山长。根据记载,他是第一任院长。他“学行兼善,尤以行义著称”,学生数百。三年后,宋真宗赵恒召见,赐内府书籍及“岳麓书院”题额,成为公认的北宋“四大书院”之一。
南宋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岳麓书院毁于兵祸。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安抚使刘珙因旧址复建,延请张栻主持。张栻和朱熹、吕祖兼并称“东南三贤”。他“爱其山川之秀,栋宇之宏,徘徊不忍去,以为会友讲习,诚莫如此地宜也”,在此主教时,曾撰《岳麓书院记》。
张栻的学术思想渊源于二程理学。他来湘后,曾求学于胡宏,为胡宏所赏识,但其学说并不为所囿。他于岳麓书院传授理学,从学者日多,其规模和影响大大超过胡宏主讲的衡山碧泉书院。于是,胡安国、胡宏父子创立湖湘学派的重心,遂由衡阳转移至长沙。
湖湘学派为周敦颐之续,在学术思想上,由自己的特色和主张:一是以性为宇宙本体,从人性、物性中寻求万物所共同的性;二是重践履,倡经世务实学风,反对离开实用空说性命;三是不偏一说,能融汇众家之长。政治上主张“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在金兵南下时,坚决主张抗金。岳麓书院生徒投笔从戎者不少,很多人在抗元战争中殉国。
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著名理学大师朱熹自闽专程来访,与张栻交流学术,成为岳麓书院历史上的盛事。朱熹的学说,虽与张栻同出二程,但具体师承关系不同,在某些学术问题上,见解也不同。朱熹留长两月,讲学城南、岳麓书院,与张栻“论中庸之义,三昼夜而不能合”。二人不仅切磋学术,而且偕览名胜,互相唱和。
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张栻离长沙。绍熙五年(公元1194年),朱熹任湖南安抚使知潭州,将岳麓书院斋舍扩建到高亢处,规制一新,列屋殆百间,置田50顷,招额外生以安置四方游学之士。“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徒”,学生多达千余人。朱熹日理政务,仍时常过江秉烛讲学。就学者“座不能容”,“饮马池水立涸,舆止冠冕塞途”。
由于兵灾战火,书院几经兴废。初毁于元,复毁于明末,清亦旋毁旋建。
书院历任山长(院长)和讲学的人多是名流学者。明正德元年(公元1509年),王守仁由京去黔,路经长沙,寄寓岳麓,为士子讲良知之学。王门弟子季本、罗洪先、张元忭等也讲学于此。
吴道行是明代岳麓书院最后一任山长,其贡献有二:一是殷勤讲贯朱张之学,力纠王学流弊;二是承前启后,编撰《岳麓书院志》。清康熙时,善化人李文炤是当时最有学术声威和道德修养的山长之一,主讲岳麓书院六年,从游者众,悉训以修己治人之学。他以“朱子学规”为基础,续订了书院学规。乾隆时,宁乡人王文清任山长九年,要求学生研习经史,通晓时务物理,注重道德规范。制学规十八款,学箴九首,刊于书院讲堂左壁,做到治院有箴轨,读书有良法。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御书“学达性天”,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御书“道南正脉”匾额,表彰传播理学之功,书院官学化,使岳麓书院成为当时全国影响颇大的教育中心之一。其规模之宏大、制度之完备、培养人才之众多,在全国也居前列。
岳麓书院培养人才济济。朱张讲学时期,湖湘弟子中的彭龟年、吴猎、游九言、游九功、胡大时等,被称为“岳麓巨子”。明末杰出的哲学家王夫之(船山),就是书院出身的大学者。清季,书院培养17000余名学生,其中有不少杰出人物,如陶澍、魏源、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唐才常、沈荩、杨昌济、程潜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