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秦陇文化—民间艺术文化—永登皮影戏历史的活态艺术

2018-01-2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35
转发:0
评论:0
秦陇文化—民间艺术文化—永登皮影戏历史的活态艺术,永登皮影戏是兰州市仅存的皮影戏,它表演的剧目跨越年代久远,剧情丰富,场面生动

  永登皮影戏是兰州市仅存的皮影戏,它表演的剧目跨越年代久远,剧情丰富,场面生动,形式灵活,抢救保护这一珍贵艺术迫在眉睫。传承发展这一民间艺术,对宣传兰州,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具有重要意义。

  古老的文化传播形式

    兰州的皮影最初是从永登过来的,兰州人认识皮影戏也是从永登的小班子开始的。

    永登县文化馆副馆长祁重泰告诉记者,永登皮影戏是在永登及周边地区流传久远,群众喜闻乐见的表演艺术,在久长的历史中,皮影在传播历史文化知识、社会道德礼仪以及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皮影戏是一种受历史和经济条件限制的民间艺术,可以说是因时代而生、而兴。”祁重泰认为,在没有电灯的历史中,皮影戏扮演着传承文化的重要角色。

    祁重泰说:“永登皮影戏的布景、道具和影人都是用驴皮或牛皮加工刻成,其造型近似剪纸艺术。人体比例夸张,头大身长,手臂过膝,男影人眼大额高;女影人眉弯眼小,通天鼻子,小嘴巴,镌刻十分精细,着色鲜艳,对比强烈。”

  中国历史文化的活态艺术

  据了解,皮影在永登地区流传二百余年,《永登县志》载:“秦腔传入永登约在清道光年间,略晚于木偶、皮影戏。”清咸丰年间,在地方乡绅的支持下,永登皮影戏发展起来,到 1949年全县有20多个戏班,分布在永登的大通河、庄浪河、秦王川地区。这些戏班多为民间艺人,逢庙会、节日、祭祀活动表演,白天唱木偶,晚上唱皮影。

    祁重泰告诉记者,永登皮影戏的唱腔多为秦腔,还有眉户、苦水下二调以及地方小唱、小调,很有地方风味。其表演剧目众多,题材广泛,能反映中国二千年历史故事、情节,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活态艺术。 1958年甘肃省全省木偶戏会演中,永登县大同镇王万钟表演的皮影戏《麒麟送子》获一等奖。

  保护工作刻不容缓

  据介绍,永登皮影戏现仅存龙泉寺镇童家窑村王德胜一家戏班能够演出,王德胜为王万钟之子。这个戏班现有艺人5人,多为年事已高的农民,年轻人大多也不爱好,没有新的传承人,随着老艺人的自然去世,永登皮影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为切实保护这一古老的艺术,永登县近年来加大保护力度,积极推介宣传。 2004年,永登皮影戏在全市农民艺术节上进行展演,市群艺馆拍摄光盘,进行抢救整理。县文化馆也全面启动保护工作,同时积极申报, 2006年6月10日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原文化—民间艺术—皮影戏
皮影戏在山西民间流传甚广,皮影是一种民间传统的小戏,在表演时,以驴皮,牛皮刻制的人物,布景和道具搬上舞台,造成影象,便成“皮影戏”;加上说唱和灵巧的操作,使影象产生妙趣横生的戏剧效果,皮影戏的特点是:戏剧中的人物形象都是正面和侧面的,表演也是通过正、侧面的影象活动展开戏剧情节。皮影富有装饰性,尤其是夸张手法极强,形象生动有趣,因而又成为旅游者收藏的艺术品。
· 越文化—民间艺术—海宁皮影戏
传统戏剧类位于钱塘江北岸的浙江省海宁市境内,至今流传着具有南宋风格的古典剧种——海宁皮影戏。海宁皮影戏自南宋传入,即与当地的“海塘盐工曲”和“海宁小调”相融合,并吸收了“弋阳腔”等古典声腔,改北曲为南腔,形成以“弋阳腔”、“海盐腔”两大声腔为基调的古风音乐;曲调高亢、激昂,宛转幽雅,配以笛子、唢呐、二胡等江南丝竹,节奏明快悠扬,极富水乡韵味。同时将唱词和道白改成海宁方言,成为民间婚嫁、寿庆、祈神等场合的常演节目。再则,海宁盛产蚕丝,民间有祈求蚕神风俗,皮影戏也因长演“蚕花戏”,称作“蚕花班”。海宁皮影的人像用羊皮或牛皮为材料,通过绘图、剪形、勾线、上色、缝制插签等工序制成,主要特点是:“少雕镂、重彩绘、单线平涂”,脸形圆活、单眼侧面、少夸张、近实像、富“人情”味;整体以单手、并足(侧身)为主,颇具民族民间特色。海宁皮影戏演绎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至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海宁境内尚有戏班20多...
· 秦陇文化—民间艺术文化—临夏创新砖雕艺术
临夏回族自治州民营企业能成古典建筑装饰有限公司运用软膜铸造技术和工业化生产工艺,大胆创新砖雕生产技术,使这家名不见经传的民营企业很快把砖雕艺术做成了一项产业。至去年底,企业生产规模相当于过去20年的总和,已带动临夏、永靖等地的186名砖雕艺人和农民工从业。先后承建了兰州水车园、上海红星房地产装饰等景观装饰工程。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安塞民间艺术的守望者
“生女子,要巧的;石榴牡丹冒铰的。”过去,在陕北的安塞县,会剪纸的巧手婆姨多得数不清。63岁的李秀芳就是其中之一。一把剪刀一张纸,在她的手里却能剪出“花”来:海底的龙、天上的凤、水里的鱼、枝上的雀等等,一个个栩栩如生,情态各具。单是一个双喜字,在她的剪下就能变幻出好多种。李秀芳是陕西第一个出国的剪纸民间艺术家。尽管生活中的种种不幸使老人看上去有些疲倦,但提起剪纸,她又是满脸的自信与执着,随手拿起一片红纸,剪子上下飞舞一番,一会儿功夫,一幅戏水鸳鸯图就跃然于纸上了。作为老一辈民间艺人的代表人物,李秀芳担心的是,剪纸这个过去陕西农村妇女几乎人人都会的技艺,正渐渐成为一门少数人掌握和从事的艺术。很多年轻人已经不屑拿剪刀。面对这门已经流传几千年的古老艺术正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老人又无奈。今年26岁的樊晓梅则可以算得上是安塞民间艺术在年轻人中的优秀传承者。她从小跟着母亲张芝兰学剪纸,在17岁时失去了...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传统民间艺术保护进行时
图一、制作精美的偶人;图二、銮架-龙首;图三、吼出阿宫腔从黄河古岸的合阳线戏到京兆长安的鼓乐再到西府凤翔的曲子,越来越多的传统民间艺术现在都面临着同一个问题:失传。据了解,我省现存的传统民间艺术文字资料有8亿多字,但充分挖掘利用的却少之又少,如何保护和弘扬我省的传统民间艺术,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大问题。一封恳请书省文化厅副厅长刘宽忍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一封求助信,写信人:临潼区零口镇孙景发,时间:2005年1月6日,主题“关于抢救民间艺术——皮影戏的恳请书”。孙景发在信中写道:“我从事皮影戏艺术40多年,在我有生之年,惟一渴望的是将这一艺术充实提高,发扬广大。我们零口镇民艺皮影社源自1894年……自1952年始,我艺社已在华县、渭南、蓝田、宜君、黄陵等10多县表演了2000余场次……为了使这个具有光荣传统的民间皮影艺术永不失传,且不断提高,并能冲出国门,走向世界,我打算重新装扮团社,更新戏箱,吸...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