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青,一般是指在初春的时候到郊外散步游玩,所以又被称之为“踏春”,在古代是以清明节为踏青节,不过踏青节的日期会因地而异,有的踏青节可能是在正月八日,有的可能是二月二日或者是三月三日,后来就是以清明出游踏青居多。
踏青算是一个节令性的民俗活动,有着比较悠久的历史,其源于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同时也与上巳节的出现有关,上巳节,日期为三月的第一个巳日,故而得名。先秦时期的踏青,一般就是围绕着迎春天、迎祭生育神、沐浴祓禊,以求多育;男女青年则求偶,要春嬉、欢会、歌舞、放纵。另外还有跳傩驱疫、求雨雩礼等活动。
到了汉代,基本上就承袭了先秦的“迎春”的习俗,会在春和景明的季节里,常借迎春之仪游览春色。像是汉明帝、章帝、和帝、安帝、灵帝、献帝都常于春季出游。郡县官吏也常以劝农为“春行”。汉代还有春日采风习俗。
魏晋之后,上巳节改定在三月初三日,上巳节的古俗逐渐被水滨裢禊、曲水流觞、踏青等活动取代,而成为游春娱乐的盛会。到了隋朝,踏青也成为了一项十分普及的民俗活动。尤其是每当春暖花开的时节,士女游春活动最盛。约从唐代开始,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伴之以踏青游乐的活动。而且唐代的踏青更加盛行,如杜甫有“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孟浩然有“岁岁春草生,踏青二三月。”
宋代的踏青活动,大多集中在清明节。而元代的踏青是一种常见的民间体育活动。明代踏青与宋代一样,主要借清明节扫墓时进行。此外,踏青时节除了登山临水,游览春光之外,人们还同时开展各式各样的体育娱乐活动,诸如放风筝、荡秋千、蹴鞠、牵钩(拔河)等,内容更为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