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三月三,又被为“上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中以汉族、壮族、苗族、瑶族为典型。三月三在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是一个隆重而盛大的节日。
汉族的三月三,在古代是被称为上巳节的,其历史非常久远,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最初是以农历三月第一个巳日作为“上巳”,巳日多逢三月三,所以到了魏晋以后,上巳节的日期就固定位三月初三,后代便沿袭下来了。我国地域辽阔,南北纬度相差几十度。黄河流域的纬度偏高,农历三月的时候还是“料峭轻寒结晚阴,飞来院落怨春深”的偏寒冷的时节,如果光着身子到河里玩水,那可不是人人都能受得了得,大概到了晋朝,河边泼水得风俗活动就被改为“曲水流觞”。三月三上巳节自先秦至唐十分繁盛。从宋元时代开始,渐渐不显,笔记史料和文学作品中都表现了一种追古慕古的情怀。
壮族的三月三,大多是赶歌圩,搭歌棚,举办歌会。青年男女们对歌、碰蛋、抛绣球,谈情说爱。相传为纪念壮族歌仙刘三姐而形成的节日,故又称“歌仙节”。然后壮族三月三得习俗也比较多,比如抢花炮、抛绣球、吃五色糯米饭、碰彩蛋等习俗。
苗族的三月三是情歌节,是当地的传统节日;瑶族的三月三被称为“干巴节”。每年三月三之前,瑶族男人都提前一个星期到老林狩猎、捕杀野兽,下河捞鱼摸虾,且烤成干巴带回家,按户分配,共享收获的欢乐。节日当天,瑶族人民放下手中的农活,集体休息1天,男人们读经书、喝酒、娱乐,姑娘和小伙子们则相约到寨子边的荒山上、树林里对歌、玩耍、谈情说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