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置顶
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习俗 导读:

清明节是中国民族一个非常古老的节日,关于清明节的习俗有很多,比如踏青、植树、放风筝、祭祖、插柳等等,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一看吧。


踏青


踏青又叫做踏春,这项习俗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源自于远古时期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由于清明时节正是万物生长之时,在农耕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万物萌动,到处都是生机勃勃的景象,人们往往因利趁便,在这一天结伴出游赏景。


植树


清明前后,天气变暖,伴有春雨,这个时节将树苗种下成活率会比较高,生长也更快,因此我国人民一直都有清明节植树的习惯,也有说法清明节植树是源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


放风筝


风筝又叫做“纸鸢”、 “鸢儿”。在古时,人们会把风筝放上天,然后剪短牵线,让风将风筝送往天涯海角,人们认为这样就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到了现代放风筝就成为了一项大人小孩都热爱的娱乐活动。


扫墓祭祖


清明时节扫墓是一种对现任的缅怀方式。按照习俗,清明节祭祖一般选择上午出发扫墓,扫墓时一般会做两件事,一是整修坟墓,二是挂烧纸钱、供奉祭品。表达对先人的孝敬和关怀。


插柳


中国民间一直有清明时节插柳的习俗。有一说是为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而来,另一种说法为了驱鬼辟邪,还有种说法是纪念焚身于大柳树下的忠臣介子推。不均是那种,清明节插柳已经成为一项沿袭很久的活动。


除了上述这些之外,清明节还有拔河、荡秋千、斗鸡、射柳、蹴鞠、蚕花会等传统习俗,由于地区不同,全国各地会有举行不同的活动来纪念清明节,不管是哪种习俗,都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人文精神。


...
热点动态
描写清明节的20首古诗,你都知道哪些?
清明是扫墓祭祖的时节。人们在前往陵园墓地祭扫时不仅会献上鲜花、摆上供品,还会写下文字来抒发思念缅怀之情。千百年来,古人为我们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清明节诗句。阿族精心挑选了20首,大家在祭拜先人之余,也可与家中孩童一起念诵,体会清明之情,古诗之美。《清明即事》唐·孟浩然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清明二首》唐·杜甫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绣羽衔花他自得,红颜骑竹我无缘。胡童结束还难有,楚女腰肢亦可怜。不见定王城旧处,长怀贾傅井依
2001次浏览 查看阅读>>
清明节除了扫墓祭拜还能谈情说爱?会不会犯祖先忌讳?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在这首《题都城南庄》里,唐朝诗人崔护用桃花来形容女子貌美,短短几句话,就展现出一段一见钟情、刻骨铭心、见而不得,倍感失落的情感。可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诗中故事发生的时间竟是在清明节前后。清明节也能谈情说爱?相传崔护年轻时长得十分英俊,而且才华横溢。有一年他进京赶考,却没考上进士,心情很不好。有人心情不好喜欢找一堆朋友喝酒排解,崔护性格比较孤傲,就独自来到长安城南散心,看到当地有一户人家的院子里花木繁盛,非常漂亮,就想进去游览一番。他上前敲门。少
1616次浏览 查看阅读>>
清明节为什么要吃青团,青团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有咸也有甜的?
清明节为什么要吃青团?青团为什么要做成“青色”?青团里面除了放“糖心”,能不能做成咸的?清明将近,看到超市冰柜摆放着的大大小小圆滚滚的青色团子,阿族脑子就冒出这些奇怪的问题来。青团的由来严格来说,青团并不是清明节的原产,而是寒食节的食物。为什么呢?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讲过,古人有在寒食节不生火的习俗,通常是一到三天。相传寒食节不生火吃寒食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晋国的名士介子推。当然这个传说极有可能是古人借助晋文公和介子推的名气来增加寒食节不可以生火的可信度。至于寒食节为什么不能生火,实际上是跟古代的改火仪式有关
2569次浏览 查看阅读>>
清明节有哪些习俗?你知道吗?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清明节最早的起源是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因此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1918次浏览 查看阅读>>
文史线索
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清明节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清明节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
1502次浏览 查看阅读>>
清明节过后的寒食节有哪些由来传说?你听说过介子推“割股奉君”的故事吗?
说起清明节,人们很自然会联想到扫墓与寒食。扫墓是为了祭拜先人,寒食则是在这一天只吃冷食,不吃热食,就是要禁烟火,不做饭。严格来说,寒食节跟清明节并不是同一个节日,也不在同一天,但因为只差了没几天,两个节日又都有“祭拜先人”的意思在,慢慢就混为一谈。关于寒食节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就是介子推“割股奉君”的故事。这个介子推到底是什么人?“割股奉君”跟寒食节又有什么关系呢?割股奉君介子推,春秋时晋国人,又名介之推、介推。后人尊称他为介子。所以他的姓氏是介,名子推。春秋时,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
2350次浏览 查看阅读>>
清明节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除了祭祖还有哪些习俗呢?
清明节既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就曾提到,清明节是个非常“贪吃”的节日,哪个节日离它近,它就把哪个节日“吞”掉。最典型的就是寒食节和上巳节。这三个节日的日期非常接近,一般都在农历三月上旬,寒食节在清明节前几天,上巳节则在清明节后几天。寒食节通常在冬至后105天。相传是为了纪念介子推而设,需要禁烟火、吃冷食,祭拜先祖。汉代,特别是东汉,经学兴盛,人们为了彰显孝道,一个寒食节居然要禁火一个月,很多人因此得
4513次浏览 查看阅读>>
清明节为什么要拔河?历史上第一次拔河原来是在清明节!
拔河是清明节重要的娱乐活动之一。拔河最早名叫“牵钩”、“钩强”,相传春秋时楚国和越国水军交战时,鲁班为楚国设计了一种名叫“钩强”的兵器,用于阻挡和钩住敌船。使用阻和钩需要士兵有很强的力量。因此钩强对拉就成为重要的军事训练内容。到了南北朝时,原本用于水战的牵钩在民间流传开来,特别是在多水的南方,渔民们把“钩强”改造成带有“挽子”的篙作为驾船的工具。而钩强对拉也从军事训练变成民间娱乐活动。逢年过节时,民间就会组织“牵钩”之戏,由人数相等的两队对拉一根蔑子做的缆绳来较量。唐朝时,这种游戏正式改名“拔河”,并成
4679次浏览 查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