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中国民族一个非常古老的节日,关于清明节的习俗有很多,比如踏青、植树、放风筝、祭祖、插柳等等,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一看吧。
踏青
踏青又叫做踏春,这项习俗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源自于远古时期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由于清明时节正是万物生长之时,在农耕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万物萌动,到处都是生机勃勃的景象,人们往往因利趁便,在这一天结伴出游赏景。
植树
清明前后,天气变暖,伴有春雨,这个时节将树苗种下成活率会比较高,生长也更快,因此我国人民一直都有清明节植树的习惯,也有说法清明节植树是源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
放风筝
风筝又叫做“纸鸢”、 “鸢儿”。在古时,人们会把风筝放上天,然后剪短牵线,让风将风筝送往天涯海角,人们认为这样就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到了现代放风筝就成为了一项大人小孩都热爱的娱乐活动。
扫墓祭祖
清明时节扫墓是一种对现任的缅怀方式。按照习俗,清明节祭祖一般选择上午出发扫墓,扫墓时一般会做两件事,一是整修坟墓,二是挂烧纸钱、供奉祭品。表达对先人的孝敬和关怀。
插柳
中国民间一直有清明时节插柳的习俗。有一说是为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而来,另一种说法为了驱鬼辟邪,还有种说法是纪念焚身于大柳树下的忠臣介子推。不均是那种,清明节插柳已经成为一项沿袭很久的活动。
除了上述这些之外,清明节还有拔河、荡秋千、斗鸡、射柳、蹴鞠、蚕花会等传统习俗,由于地区不同,全国各地会有举行不同的活动来纪念清明节,不管是哪种习俗,都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