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名轲,字子舆,是战国时期邹国人,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主张“仁政”,他的主要思想可以概括为三个字:仁、义、善。他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时追封为“亚圣”。
孟子的仁政学说
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认为人民才是关乎国家兴亡的关键,十分注重民心,国家其次,君主排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该爱护人民,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
孟子的哲学思想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
孟子的教育思想
孟子的教育思想是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把全民教育当作实行仁政的手段和目的。主张“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加强学校教育。同时要求当政者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以榜样的力量,教化百姓。
孟子的伦理道德思想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他认为“仁、义、礼、智”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东西,不是从客观存在着的外部世界所取得的。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封建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就有了可靠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