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是儒家祭祀祖先或者先贤的场所。
祠堂,有宗祠、支祠和家祠之分。而祠堂这个名字最早是出现在汉代,不过那个时候的祠堂都是建于墓所,曰墓祠。到了宋朝,在朱熹作《家礼》后,才有了立祠堂的制度,也是从这时候开始,将家庙称之为祠堂。不过那个时候修建祠堂是有等级之限的,所以民间不能立祠,到了明代嘉靖年间,许民间皆联宗立庙。后来,倒是做过皇帝或封过侯的姓氏,才可称家庙,其余称宗祠。
祠堂的用途是非常多的,最重要的各用途,当然就是祭祀祖先。除此之外,像是给各房子孙办理婚、丧、寿、喜等事情,也是可以在祠堂中干的,另外还有就是族亲们如果有什么重要的族内事务需要商议的,也是可以在祠堂中进行的。
祭祀:在祠堂里,会有许多祖先的牌位,在某些日子里面,族长或者家族里的长者会带着他们的孩子到祠堂中祭拜祖先。
婚丧等场所:当祠堂被逐渐完善后,它的用途也就增加了,一般大家族的祠堂占地面积都是比较大的,所以经常会被用作婚礼、葬礼和其它活动的场所。
家族议事:也就是说族长以及族中比较有权的人会在祠堂中开会,商讨族中大事。
供族内子弟读书:虽然祠堂最初是用于祭祀活动,但是后来其教化功能日益显著,所以有些家族的祠堂里面还会建立私立的学校,供他们的孩子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