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唐代 汉族

汉族

(汉人,汉族人,汉名族)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是上古时期黄帝和炎帝部落的后裔,炎黄子孙。汉族在世界各地皆有分布,总人口约为14.3亿,约占世界人口的20%,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族群。

“汉族”于19世纪末开始逐步广泛使用,并于官方固定下来,在此之前较常被使用的是“华夏”(起源于黄河中下流域的远古部落)。

汉族的族称,是在中国的国家形成和发展中确立的。中国上古史学专家许倬云认为,魏晋南北朝以后,“华夏人”开始出现“汉人”自称谓,在此之前,“汉人”、“汉民”多为周边国家对汉朝国民的称呼。

汉族通常被认为是上古传说炎帝(或神农氏)与黄帝(或轩辕氏)两个部落的后裔,“炎黄子孙”及“炎黄裔胄”被用来做为“汉族”的代称或另称。

汉族之内因地域、语言、文化及社会多样性上可分出不少汉族民系; 根据复旦大学的基因研究对照历史迁移记录,汉民族的扩张主因是历史上的由北往南的人口移动:在晋朝以前汉族...

汉族相关文献
汉族习俗汉族的生育习俗简介
妇女怀孕,汉族俗称为“有喜”。小孩出生第二天要做“三朝”。小孩出生后,大都紧闭双眼,总要到三朝(即三天)或三朝以后才睁开。按旧俗,孩子睁开眼后要先看父亲,后看母亲,然后再看其他亲友,以示永远孝顺父母。这时来探望的亲戚朋友往往馈赠鸡蛋、红糖、小孩衣物等礼物祝贺。其中鸡蛋染成红色,称为“红蛋”,因是贺喜,故也称“喜蛋”。满月,称为“弥月”。旧俗要给孩子理胎发,俗称“剃头”,办酒席庆贺。有的地方规定农历四月初八为新生儿的“剃头”日。现代汉族对小孩的满月已视为常事,但有些地方的农村还比较重视,往往要请满月酒。周岁,是小孩从出生以来最为隆重的日子。古俗,孩子周岁这一天要测试其前途。方法是男置弓矢纸笔,女则刀尺针篓,以及各种食物、衣服于桌,让孩子自取,取中者为其前途之往兆。  现代汉族对小孩周岁普遍较重视,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一般都要给小孩拍照留念,并做新衣服,吃鸡蛋面条以示祝贺。经济
查看全文
汉族习俗汉族婚俗习惯简介
汉族习俗汉族婚俗习惯简介,汉族婚礼习俗源远流长,民族色彩浓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即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礼仪,
查看全文
汉族文化汉族传统茶道简介
汉族文化汉族传统茶道简介,  (一)泡茶道茶艺泡茶道茶艺包括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五大环节。
查看全文
汉族舞蹈汉族舞蹈有哪些
汉族舞蹈汉族舞蹈有哪些,汉族舞蹈通常与唱歌或器乐结合,称为歌舞、乐舞。先秦舞蹈可分为四类:
查看全文
汉族
族称汉族作为一个族群,在先秦时代称作“夏”或是“华夏”。直到汉朝才有了“汉人”一名。“汉人”得名于汉朝,其本意是指“汉朝之人”,而汉朝则得名于汉水。但在汉朝早期,因为秦朝的强大影响,其邻居更多的将汉朝人称作“秦人”,由于秦朝声威远震,也影响到其他国家对汉朝的称呼,如古代的印度、希腊与罗马等国仍称其为Cina,Thin,Sinae等等。而“汉人”作为民族的族称应不晚于南朝初期。到唐朝后,由于唐朝对周边的强大影响力,“汉人”也被外国人称为“唐人”。但“唐人”作为当时外国对汉族的族称,却并未被汉民族本身所承认。唐朝在与周边国家或地区的交往中自称为“汉”,将其国家称为“汉国”、边界称为“汉界”,人民也称作“汉人”。到近代19世纪末以后,由于“民族”一词的含义引入,“汉族”便取代“汉人”成为这一族群的正式名称。
查看全文
汉族相关标签
亚洲民族
中华民族
汉族
唐人
秦人
汉人
华夏民族
汉族导读知识
中国汉族过年习俗
中国汉族过年习俗
中国汉族过年习俗主要有祭灶、扫尘、贴春联、吃年夜饭、守岁、放鞭炮、拜年、发红包、赏花灯等等。 【祭灶】 汉族春节,一般是从祭灶开始的,农历腊月二十三也就是小年夜,是民间祭祀灶王爷的日子。 【扫尘】 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民间把这段日子叫扫尘日,就是年终进行大扫除,北方叫“扫房”,南方叫“掸尘”。 【贴春联】 贴春联、窗花等,把家里的门窗都贴上,寓意来年过一个福气满满、幸福快乐的日子。 【吃年夜饭】 除夕这晚一家人在一起团圆的时候,精心准备好一桌菜,其乐融融坐在一起吃饭聊天。 【守岁】 年前除夕夜晚守岁,民俗活动主要表现为点岁火、守岁火,即所有房子都遍燃灯烛,合家欢聚,迎接新年。 【放鞭炮】 除夕夜一定要燃放各种绚烂的烟花爆竹,来庆祝新年的到来。 【赏花灯】 每到农历正月十五的晚上,人们会举办各种活动,比如舞龙舞狮等,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赏花灯,且当天晚上是非常热闹的。 【拜年】 拜年的时间一般为初一至初五,带着礼品礼物走亲访友。
浏览量:897次
敖姓属于哪个民族
敖姓属于哪个民族
敖姓是汉族,据《通志·氏族略·以字为氏》记载,敖姓出自古代少昊之后,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 相传帝颛顼的老师叫太敖,他的子孙以此为荣,就以他的名为姓,称为敖氏。古有地名为敖山,当地的部分居民以敖地名为姓。古代若敖,堵敖氏的后代中就有取他们的名为姓氏的。
浏览量:2915次
汉族舞蹈
汉族舞蹈
汉族舞蹈,简称汉舞,即中国汉族的传统舞蹈,属于中国民族舞蹈。汉族舞蹈历史源远流长,主要包括宫廷舞蹈、民间舞蹈、宗教舞蹈以及戏曲身段等,且具有地域差异,即使是相同的舞种,但是在风格、扮相、音乐等表现形式上有一定的差异。中国古典舞的部分舞蹈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宫廷舞蹈或更为遥远时代的原始民间舞蹈。从周代至唐代,宫廷基本都设有专门的乐舞机构,集中和培养专业乐舞人员,并对流行于民间自娱性舞蹈和宗教舞蹈乃至外邦舞蹈进行了整理、研究、加工和发展,进而形成了宫廷舞蹈。古代著名的宫廷舞有周代的《六代舞》,唐代的《十部乐》《乐部伎》《大曲》。唐朝时期,宫廷舞繁荣发展,出现了两个专门的乐舞机关--教坊、梨园。唐高祖李渊设立音乐机关教坊。在禁城之内的称“内教坊”,后在禁城之外设立了“外教坊”。唐玄宗时又设立了另一音乐机关,叫“梨园”,其中的乐人称“梨园弟子”。梨园表演的作品有很多,从表演内容分类主要有坐部伎、立部伎,一般在宫廷宴享朝会时表演。民间舞蹈的地方特色更加明显,汉族民间舞主要有龙舞、狮舞、傩舞、绸舞、秧歌、鼓舞、花鼓灯、踩高跷、跑旱船、春牛舞、荷花舞、太平鼓等。
浏览量:1658次
逯姓是哪个民族
逯姓是哪个民族
逯姓原本是传统的汉族姓氏,后来由于有少数民族改姓为逯,目前汉族、回族、满族、蒙古族、鄂温克族、土族等民族中均有逯氏族人。逯姓的起源非常早,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邑名,据史籍《风俗通》记载,距今两千多年前的秦国有一个邑名叫做“逯”,有一位秦国大夫被封于该地,其子孙后代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楚国也有邑名为逯,《路史》中记载,楚国王族的后裔子孙中也有以邑名为姓者,称逯氏。其他少数民族中的逯姓,多为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羁縻政策和改土归流运动中,这些少数民族改为汉姓逯氏,世代相传至今。
浏览量:1553次
汉族的民间舞蹈
汉族的民间舞蹈
汉族民间舞主要有龙舞、狮舞、傩舞、绸舞、秧歌、鼓舞、花鼓灯、踩高跷、跑旱船、春牛舞、荷花舞、太平鼓等。除傩舞、荷花舞、安塞腰鼓等特殊舞种之外,汉族民间舞大致特点是“南灯北歌”,即南方的花鼓花灯,北方的秧歌。花鼓花灯主要有安徽花鼓灯等。秧歌舞分东北秧歌、胶州秧歌、海阳秧歌和鼓子秧歌等。民间舞蹈部分作品包括《龙舞》、《狮舞》、《高跷》、《花灯》、《金钱棒》、《采茶舞》、《春牛舞》、《绸舞》、《茉莉茶舞》等。其中,龙舞的代表作品有《双人舞龙》《金龙戏水》;狮舞的代表作品有《太平乐》也称《五方狮子舞》;傩舞中的《舞回回》、《舞伞》、《打赤鸟》等;花鼓灯的代表作品有《小放牛》《送郎治淮河》《打徐州》;《打捧捶》、《打酸枣》是秧歌的代表作品。
浏览量:122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