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伤寒

伤寒

(疾病)

伤寒Typhoid Fever),清末时译为肠热症,后受日本影响,音译为肠窒扶斯,又称为湿温伤寒肠伤寒伤寒热,沙门氏菌感染症的一种,是常见的传染病,在世界各地都曾发生,通常起源于食物或饮用水遭到带原者粪便所污染,很快造成大流行。它是由伤寒杆菌(Salmonella typhi)造成的急性肠胃道传染病,伤寒杆菌会破坏小肠壁,造成高烧及内出血。

另一种由副伤寒杆菌引起,与伤寒特征类似的传染病,称为副伤寒(Paratyphoid fever)。

伤寒相关文献
伤寒杂病论―第四篇伤寒例
伤寒杂病论―第四篇伤寒例,    四时八节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决病法:     立春正月节斗指艮,雨水正月中
查看全文
《伤寒直指》
《伤寒直指》,简要介绍:《伤寒直指》是2005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强健。内容
查看全文
伤寒学派
历史伤寒学派,发端于晋唐,形成于宋金,兴盛于明清。其形成与发展,主要是《伤寒论》有很高的理论意义与临床价值,和历代注家不断地充实与发挥。《伤寒论》其学术理论源于古医经家,其治法方药源于古经方家,经作者总结自身临床经验而得。虽谈论外感热病,但其治法治则有普遍意义,总结汉代以前的医学成就,被尊为“方书之祖”,书中所载之方称为“祖剂”。此书经历代注家整理、编次、校刊,融入临症经验,使伤寒学说内容不断地充实,伤寒学派也因此历久不衰。在清朝中期,出现温病学派。温病学派认为,并不是每种疾病都是因为伤寒而引起,例如温病,因此,温病类型的疾病,不适合用《伤寒论》的治法,提出三焦辨证来加以取代。此派在中国南方得到不少支持者。传统的医家则认为,温病也被统摄在《伤寒论》中,认为温病学派违反传统,反对温病学派,自认为经方派。形成了伤寒学派。代表医家庞安时朱肱成无己许叔微郭雍方有执柯琴尤在泾
查看全文
伤寒杂病论
成书过程《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作者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张仲景去世后,失去了作者的庇护,《伤寒杂病论》开始了它在人世间的旅行。当时,书籍的传播只能靠一份份手抄,流传开来十分艰难。不久,原书亡失。在纸张尚未大量使用,印刷术还没有发明的年代,这本书很可能写在竹简上。《伤寒杂病论》时光到了晋朝,《伤寒杂病论》命运中的第一个关键人物出现了。这位名叫王叔和的太医令在偶然的机会中见到了这本书。书已是断简残章,王叔和读着这本断断续续的奇书,兴奋难耐。利用太医令的身份,他全力搜集《伤寒杂病论》的各种抄本,并最终找全了关于伤寒的部分,并加以整理,命名为《伤寒论》。《伤寒论》著论22篇,记述了397条治法,载方113首,总计5万余字,但《伤寒杂病论》中杂病部分没了踪迹。王叔和的功劳,用清代名医徐大椿的话说,就是“苟无叔和,焉有此书”。王...
查看全文
伤寒
症状伤寒的症状包括长期缓慢的发烧,可达39°至40°C(103°至104°F),其他症状有出汗、腹痛、肠胃炎、严重腹泻、头痛。有部分的人,身体会出现玫瑰色斑(rosespot)。肠道出血或穿孔是其最严重的并发症。伤寒杆菌会随著粪便和尿液排出体外,透过苍蝇、蟑螂等媒介传染给健康人,传染力很高。病源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均为沙门氏菌(Salmonellaspecies)属。治疗治疗上,现代医学采取的抗生素有氨芐青霉素(ampicillin)、氯霉素(chloramphenicol)、磺胺剂(trimethoprim-sulfamethoxazole)及氟喹诺酮类(fluoroquinolone)如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病原治疗为关键,患者应避免接触传染源,药物治疗以氟喹诺酮类为首选,如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可用头孢类药物,如有过敏者可选用氯霉素,但注意其指...
查看全文
伤寒相关标签
肠道传染病
细菌性疾病
伤寒
消化系统疾病
疾病
家族谱大览
寒氏族谱
寒氏族谱
浏览:0
寒浞河畔于氏家谱[不分卷]
为能即时提供网路用户搜寻, 此书谨有简略讯息, 谱书影像内容未经审阅. 如有错误, 请透过「意见回馈」反应.
浏览:0
鲁潍寒亭张氏族谱
原书: [台湾 : 编者], 民国96[2007]. 全1册 : 插图, 世系表, 肖像. 编者 : 张一民,又名张以法. 始祖 : (明) 张兴. 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县徙居山东,居莱州府掖邑(今莱州市). 寒亭一世祖 : (明末) 张所涵. 兴公9世孙. 由掖邑迁徙潍县,定居寒亭镇. 派祖(6世) : 张格 ; 张恒. 皆为福花公之子. 格公下支祖(11世) : 张鸿鸣 ; 张雁鸣 ; 张鸾鸣 ; 张鹿鸣 ; 张鹏鸣. 恒公下支祖(10世) : 张澎 ; 张源 ; 张泾 ; 张汶 ; 张洵 ; 张溥 ; 张潼 ; 张沼 ; 张瀛 ; 张湘 ; 张泮. 迁台祖 : 张以法,字一民(居台北板桥) ; 张以成,字琴初(居高雄). 昭穆(12世起) : 以铁家昱亮 景兆祚恒昌 积德振祖业 承启复兴堂. 散居地 : 山东省潍县; 及台湾省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书名页题, 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0
1.鲁潍寒亭张氏族谱, 1, 照片 谱序 渊源 历代谱系 生平事蹟 迁台图谱, 1700-2007
原书: [台湾 : 编者], 民国96[2007]. 全1册 : 插图, 世系表, 肖像. 编者 : 张一民,又名张以法. 始祖 : (明) 张兴. 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县徙居山东,居莱州府掖邑(今莱州市). 寒亭一世祖 : (明末) 张所涵. 兴公9世孙. 由掖邑迁徙潍县,定居寒亭镇. 派祖(6世) : 张格 ; 张恒. 皆为福花公之子. 格公下支祖(11世) : 张鸿鸣 ; 张雁鸣 ; 张鸾鸣 ; 张鹿鸣 ; 张鹏鸣. 恒公下支祖(10世) : 张澎 ; 张源 ; 张泾 ; 张汶 ; 张洵 ; 张溥 ; 张潼 ; 张沼 ; 张瀛 ; 张湘 ; 张泮. 迁台祖 : 张以法,字一民(居台北板桥) ; 张以成,字琴初(居高雄). 昭穆(12世起) : 以铁家昱亮 景兆祚恒昌 积德振祖业 承启复兴堂. 散居地 : 山东省潍县; 及台湾省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书名页题, 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100
保闭斋集
浏览:0
寒光集 : [8卷]
原书: 明崇祯间刻本. 8册. 陈函辉明临海人原名炜字木叔崇祯进士
浏览:0
伤寒导读知识
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谁
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谁
《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是一部中国传统医学著作,至今仍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书中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张仲景,原名张机,字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世誉为医圣,他为行医游历各地,仔细研究伤寒病症,并博览群书,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医学家之一。
浏览量:1098次
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原名《金匮要略方论》。 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25篇,载疾病60余种,收方剂262首,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外科、妇科疾病及急救卒死、饮食禁忌等内容。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 《金匮要略》首篇《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属于总论性质,对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预防等都以举例的形式作了原则性的提示,故在全书中具有纲领性意义。第二至十七篇论述内科病的证治。第十八篇论述外科病的证治。第十九篇论述趺蹶等5种不便归类病的证治。第二十至二十二篇专论妇产科病的证治。最后3篇为杂疗方和食物禁忌。
浏览量:1070次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为《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皇帝内经》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难经》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又称《八十一难》,是中医现存较早的经典著作。《难经》之“难”字,有“问难”或“疑难”之义。《难经》是在《素问》《灵枢》基础上提出八十一个问题进行重点讨论,然后归纳成书。 全书共八十一难,采用问答方式,探讨和论述了中医的一些理论问题,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机、营卫、腧穴、针刺、病证等方面。 作者秦越人,号扁鹊,渤海鄚郡(今河北任丘县)人,杰出的医学家。医疗经验丰富,长于脉诊。治病随俗应变,过邯郸为带下医,过洛阳为耳目痹医,入咸阳为小儿医。据《汉书·艺文志》:著有扁鹊内经、扁鹊外经,均佚。 《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是一部论述外感病与内科杂病为主要内容的医学典籍,作者是东汉末年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伤寒杂病论》是集秦汉以来医药理论之大成,并广泛应用于医疗实践的专书,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古典医著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托名“神农”所作,实成书于汉代,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已知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以三品分类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神农本草经》记载了365种药物的疗效,多数真实可靠,仍是临床常用药;它提出了辨证用药的思想,所论药物适应病症能达170多种,对用药剂量、时间等都有具体规定,这也对中药学起到了奠基作用。
浏览量:102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