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伤寒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44
转发:0
评论:0
症状伤寒的症状包括长期缓慢的发烧,可达39°至40°C(103°至104°F),其他症状有出汗、腹痛、肠胃炎、严重腹泻、头痛。有部分的人,身体会出现玫瑰色斑(rosespot)。肠道出血或穿孔是其最严重的并发症。伤寒杆菌会随著粪便和尿液排出体外,透过苍蝇、蟑螂等媒介传染给健康人,传染力很高。病源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均为沙门氏菌(Salmonellaspecies)属。治疗治疗上,现代医学采取的抗生素有氨芐青霉素(ampicillin)、氯霉素(chloramphenicol)、磺胺剂(trimethoprim-sulfamethoxazole)及氟喹诺酮类(fluoroquinolone)如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病原治疗为关键,患者应避免接触传染源,药物治疗以氟喹诺酮类为首选,如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可用头孢类药物,如有过敏者可选用氯霉素,但注意其指...

症状

伤寒的症状包括长期缓慢的发烧,可达39°至40 °C(103°至104 °F),其他症状有出汗、腹痛、肠胃炎、严重腹泻、头痛。有部分的人,身体会出现玫瑰色斑(rose spot)。肠道出血或穿孔是其最严重的并发症。

伤寒杆菌会随著粪便和尿液排出体外,透过苍蝇、蟑螂等媒介传染给健康人,传染力很高。

病源

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均为沙门氏菌(Salmonella species)属。

治疗

治疗上,现代医学采取的抗生素有氨芐青霉素(ampicillin)、氯霉素(chloramphenicol)、磺胺剂(trimethoprim-sulfamethoxazole)及氟喹诺酮类(fluoroquinolone)如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 病原治疗为关键,患者应避免接触传染源,药物治疗以氟喹诺酮类为首选,如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可用头孢类药物,如有过敏者可选用氯霉素,但注意其指征与副作用。肠出血者应禁食,大量出血者应输血,并发肠穿孔时宜及早手术治疗。

历史

因为它跟斑疹伤寒同样会造成身体出现玫瑰色斑(rose spot),古代医生认为它们是同一种疾病。

病名来源

伤寒这个病名在中国起源很早,但是这与西方医学所说的 Typhoid Fever 不同,指的是所有外感热病 。

在清朝,西医将这个病名传入中国,初期曾经译为“肚肠热症”、“小肠热症”、“泰斐士热”等。1908年,博医会名词委员会出版《医学辞汇》,将其译为“症症”、“肠热症”,希望作为官方名称,但是使用不广。

肠窒扶斯( 腸チフス )则是来自日本的译名,绪方郁藏于1855年刊行的《疗疫新法》最早使用这个译名来称呼 Typhoid 这个病名,并取代了传统的中医的病名。随着留日学生的增加,这个病名被带回中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伤寒直指》
简要介绍:《伤寒直指》是2005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强健。内容介绍:本书为《伤寒论》研究综合性专著,全书16卷,50余万字。作者强健系清初上海名医。作者认为《伤寒论》为中医“立法制方之祖”,但由于原书已散佚,王叔和编次失序,故多所漏讹误。于是精取成无已以下历代医家研究论述,对《伤寒论》逐章逐句进行信释,“究其根柢,直指是非”。凡有疑窦处,均一一加以补偏救弊,“悉法前贤未尽之意”。全书第1--7卷为《伤寒论》原文及各家论注和撰者析疑。第8卷为伤寒原方分析,第9--16卷以《伤寒折衷》为蓝本,汇辑《内经》与各家有关四诊之论述与各家之方论。书前附有撰者总论,指明《伤寒论》审证处方之规矩法则。本书撰成后240余年一直未能面世,今据原稿进行校点排印,原稿中脱漏处均参校他书予以补正。本书特点:本书规模宏大、辑录完备、编次有序、分析精详,对今人研习《伤寒论》具有较大的学术参考价值和指导...
· 伤寒杂病论―第四篇伤寒例
四时八节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决病法:立春正月节斗指艮,雨水正月中斗指寅。惊蛰二月节斗指甲,春分二月中斗指卯。清明三月节斗指乙,谷雨三月中斗指辰。立夏四月节斗指巽,小满四月中斗指巳。芒种五月节斗指丙,夏至五月中斗指午。小暑六月节斗指丁,大暑六月中斗指未。立秋七月节斗指坤,处暑七月中斗指申。白露八月节斗指庚,秋分八月中斗指酉。寒露九月节斗指辛,霜降九月中斗指戌。立冬十月节斗指乾,小雪十月中斗指亥。大雪十一月节斗指壬,冬至十一月中斗指子。小寒十二月节斗指癸,大寒十二月中斗指丑。二十四节气,节有十二,中气有十二,五日为一候,气亦同,合有七十二候,决病生死,此须洞解也。阴阳大论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冰冽,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周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则名伤寒耳。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以伤寒为病者,以其最盛杀厉之气也。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寒毒藏于肌...
· 伤寒学派
历史伤寒学派,发端于晋唐,形成于宋金,兴盛于明清。其形成与发展,主要是《伤寒论》有很高的理论意义与临床价值,和历代注家不断地充实与发挥。《伤寒论》其学术理论源于古医经家,其治法方药源于古经方家,经作者总结自身临床经验而得。虽谈论外感热病,但其治法治则有普遍意义,总结汉代以前的医学成就,被尊为“方书之祖”,书中所载之方称为“祖剂”。此书经历代注家整理、编次、校刊,融入临症经验,使伤寒学说内容不断地充实,伤寒学派也因此历久不衰。在清朝中期,出现温病学派。温病学派认为,并不是每种疾病都是因为伤寒而引起,例如温病,因此,温病类型的疾病,不适合用《伤寒论》的治法,提出三焦辨证来加以取代。此派在中国南方得到不少支持者。传统的医家则认为,温病也被统摄在《伤寒论》中,认为温病学派违反传统,反对温病学派,自认为经方派。形成了伤寒学派。代表医家庞安时朱肱成无己许叔微郭雍方有执柯琴尤在泾
· 伤寒杂病论
成书过程《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作者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张仲景去世后,失去了作者的庇护,《伤寒杂病论》开始了它在人世间的旅行。当时,书籍的传播只能靠一份份手抄,流传开来十分艰难。不久,原书亡失。在纸张尚未大量使用,印刷术还没有发明的年代,这本书很可能写在竹简上。《伤寒杂病论》时光到了晋朝,《伤寒杂病论》命运中的第一个关键人物出现了。这位名叫王叔和的太医令在偶然的机会中见到了这本书。书已是断简残章,王叔和读着这本断断续续的奇书,兴奋难耐。利用太医令的身份,他全力搜集《伤寒杂病论》的各种抄本,并最终找全了关于伤寒的部分,并加以整理,命名为《伤寒论》。《伤寒论》著论22篇,记述了397条治法,载方113首,总计5万余字,但《伤寒杂病论》中杂病部分没了踪迹。王叔和的功劳,用清代名医徐大椿的话说,就是“苟无叔和,焉有此书”。王...
· 斑疹伤寒
病理学流行性斑疹伤寒流行性斑疹伤寒又称人虱型斑疹伤寒,是由普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Prowazeki)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属于“人—虱—人”传播的疾病,人是唯一的宿主,体虱(Pediculushumanus)是传播媒介,常流行于冬季或寒带地区。普氏立克次体在体虱胃肠道上皮细胞中生长繁殖,经体虱粪便排出体外,人是经由揉挤虱粪或压挤虱子入叮咬处或表皮伤口而感染,有头痛、畏寒、虚脱、发烧和全身疼痛的现象,第五至六天会出现斑点,有显著毒血症,约发烧二周后症状迅速消失而恢复,死亡率约10%—40%。此病可能复发,但复发症状较温和。近年来,流行性斑疹伤寒的传染已大为减少,主要见于非洲。地方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又称鼠型(或蚤型)斑疹伤寒,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是由莫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Mooseri),又称斑疹伤寒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typhi)透过鼠蚤传播的急性传染...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