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置顶
词条 羲之

羲之

羲之
羲之简介资料
羲之相关文献
东晋王羲之像
东晋王羲之像,王羲之,字逸少,琅琊临沂人。官位右军将定,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号称“书
查看全文
王羲之
书法王羲之七岁跟书法家卫铄学习书法,庾翼在荆州见时人竞习王羲之书体,不以为然说:“小儿辈乃贱家鸡,爱野鹜,皆学(王)逸少书,须吾还,当比之。”相传王羲之住处附近有一小池,王羲之练完书法均在此洗笔,每日习字,久之,池水为之变黑,竟能直接蘸取充墨之用。当年王羲之在温州担任永嘉郡守之际,曾在今温州墨池坊挥洒文墨,故于温州旧鹿城区市政府前有一墨池。王羲之在南渡后,好山水与交友,“时人目王右军,飘如游云,矫若惊龙”,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与孙绰、许询、谢尚、支遁等宴集于山阴之兰亭。《兰亭集序》写成后两年,因不受朝廷重用,即“称病去郡”。终老嵊县金庭。许询得知王氏隐居金庭,特从萧山赶来与之为邻。卒葬于孝嘉乡济度寺。王羲之的书法实践,变当时流行的章草、八分为今草、行书、楷书,是书体转换时期平地而起的高峰。其书法尺牍散见于唐临诸法帖、十七帖、日本的丧乱、孔侍中等名品。其子王献之亦为书法家。王羲之曾...
查看全文
王羲之:長風帖
长风帖临摹本,纸本。纵27.5厘米,横40.9厘米。11行,102字。草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长风帖》又分称《长风帖》、《贤室委顿帖》、《四纸飞白帖》。 释文:每念长风,不可居忍。昨得其书,既毁顿,又复壮谓,深可忧。知贤室委顿,何以便尔,甚助,耿耿,念劳心。知得廿四日书,得(叔
查看全文
王羲之对联故事
王羲之: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
查看全文
王羲之
入木三分王羲之出身于魏晋名门琅玡王氏,他七岁就擅长书法。传说晋帝当时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词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的书法墨迹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他削进三分深度才见底,木工惊叹王羲之的笔力雄劲,书法技艺炉火纯青,笔锋力度竟能入木三分。袒腹东床16岁时,王羲之被郗鉴选为东床快婿。郗鉴有个女儿,年长二八,貌有貌相,尚未婚配,郗鉴爱女故要为女择婿,与丞相王导与情谊深厚,又同朝为官,听说其家子弟甚多,个个都才貌俱佳。一天早朝后,郗鉴就把自己择婿的想法告诉了王丞相。王丞相说:“那好啊,我家里子弟很多,就由您到家里挑选吧,凡你相中的,不管是谁,我都同意。”郗鉴就命心腹管家,带上重礼到了王丞相家。王府子弟听说郗太尉派人觅婿,都仔细打扮一番出来相见。寻来觅去,一数少了一人。王府管家便领着郗府管家来到东跨院的书房里,就见靠东墙的床上一个袒腹仰卧的青年人,对...
查看全文
家族谱大览
5.郑氏宗谱, 5, 卷2下之2, 序传类, 1941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敬睦堂, 民国30[1941]八修. 36册 : 插图, 世系表. 注 : 此谱之目录不全. 迁英始祖 : (唐) 郑进. 由江西瓦泻灞徙江南英麓三吴乡. 生一子 : 郑安邦,字玉城. 分派祖(10世) : 郑钧. 生四子 : 郑晃 ; 郑曜 ; 郑玘,字伟器 ; 郑俌. 晃公生四子(11世) : 郑仲珠(八分支祖) ; 郑仲碧(五分支祖) ; 郑仲玺(七分支祖) ; 郑仲瑶(三分支祖). 曜公生二子(11世) : 郑仲富(四分九分共祖) ; 郑仲贵(二分五分六分共祖). 俌公生二子(11世) : 郑仲仁(十分) ; 郑仲义(十分). 仲贵公生四子(13世) : 郑仕清(五分) ; 郑仕濂 ; 郑仕洁(五分) ; 郑仕济(二分六分共祖). 仕济公生二子(14世) : 郑诰(二分祖) ; 郑诏(六分祖). 仲富公下支祖(14世) : 郑邦(四分) ; 郑昂(四分) ; 郑(向 阝)(九分) ; 郑鄫(九分) ; 郑郊(九分). 排行 : 永万同元一本昌 光宗之道在伦常 惟持先业存姬泽 立见文明兆太康. 散居地 : 湖北省英山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100
3.郑氏宗谱, 3, 卷2上之2, 序传类, 1941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敬睦堂, 民国30[1941]八修. 36册 : 插图, 世系表. 注 : 此谱之目录不全. 迁英始祖 : (唐) 郑进. 由江西瓦泻灞徙江南英麓三吴乡. 生一子 : 郑安邦,字玉城. 分派祖(10世) : 郑钧. 生四子 : 郑晃 ; 郑曜 ; 郑玘,字伟器 ; 郑俌. 晃公生四子(11世) : 郑仲珠(八分支祖) ; 郑仲碧(五分支祖) ; 郑仲玺(七分支祖) ; 郑仲瑶(三分支祖). 曜公生二子(11世) : 郑仲富(四分九分共祖) ; 郑仲贵(二分五分六分共祖). 俌公生二子(11世) : 郑仲仁(十分) ; 郑仲义(十分). 仲贵公生四子(13世) : 郑仕清(五分) ; 郑仕濂 ; 郑仕洁(五分) ; 郑仕济(二分六分共祖). 仕济公生二子(14世) : 郑诰(二分祖) ; 郑诏(六分祖). 仲富公下支祖(14世) : 郑邦(四分) ; 郑昂(四分) ; 郑(向 阝)(九分) ; 郑鄫(九分) ; 郑郊(九分). 排行 : 永万同元一本昌 光宗之道在伦常 惟持先业存姬泽 立见文明兆太康. 散居地 : 湖北省英山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100
4.郑氏宗谱, 4, 卷2下之1, 序传类, 1941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敬睦堂, 民国30[1941]八修. 36册 : 插图, 世系表. 注 : 此谱之目录不全. 迁英始祖 : (唐) 郑进. 由江西瓦泻灞徙江南英麓三吴乡. 生一子 : 郑安邦,字玉城. 分派祖(10世) : 郑钧. 生四子 : 郑晃 ; 郑曜 ; 郑玘,字伟器 ; 郑俌. 晃公生四子(11世) : 郑仲珠(八分支祖) ; 郑仲碧(五分支祖) ; 郑仲玺(七分支祖) ; 郑仲瑶(三分支祖). 曜公生二子(11世) : 郑仲富(四分九分共祖) ; 郑仲贵(二分五分六分共祖). 俌公生二子(11世) : 郑仲仁(十分) ; 郑仲义(十分). 仲贵公生四子(13世) : 郑仕清(五分) ; 郑仕濂 ; 郑仕洁(五分) ; 郑仕济(二分六分共祖). 仕济公生二子(14世) : 郑诰(二分祖) ; 郑诏(六分祖). 仲富公下支祖(14世) : 郑邦(四分) ; 郑昂(四分) ; 郑(向 阝)(九分) ; 郑鄫(九分) ; 郑郊(九分). 排行 : 永万同元一本昌 光宗之道在伦常 惟持先业存姬泽 立见文明兆太康. 散居地 : 湖北省英山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100
2.郑氏宗谱, 2, 卷2上之1, 制诰 序传类, 1941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敬睦堂, 民国30[1941]八修. 36册 : 插图, 世系表. 注 : 此谱之目录不全. 迁英始祖 : (唐) 郑进. 由江西瓦泻灞徙江南英麓三吴乡. 生一子 : 郑安邦,字玉城. 分派祖(10世) : 郑钧. 生四子 : 郑晃 ; 郑曜 ; 郑玘,字伟器 ; 郑俌. 晃公生四子(11世) : 郑仲珠(八分支祖) ; 郑仲碧(五分支祖) ; 郑仲玺(七分支祖) ; 郑仲瑶(三分支祖). 曜公生二子(11世) : 郑仲富(四分九分共祖) ; 郑仲贵(二分五分六分共祖). 俌公生二子(11世) : 郑仲仁(十分) ; 郑仲义(十分). 仲贵公生四子(13世) : 郑仕清(五分) ; 郑仕濂 ; 郑仕洁(五分) ; 郑仕济(二分六分共祖). 仕济公生二子(14世) : 郑诰(二分祖) ; 郑诏(六分祖). 仲富公下支祖(14世) : 郑邦(四分) ; 郑昂(四分) ; 郑(向 阝)(九分) ; 郑鄫(九分) ; 郑郊(九分). 排行 : 永万同元一本昌 光宗之道在伦常 惟持先业存姬泽 立见文明兆太康. 散居地 : 湖北省英山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100
東田金氏族譜, 2, 行傳 鼻祖勉之公起, 1857
原书: 抄本影印, 光裕堂, 清咸丰7[1857]重修. 2册 : 插图, 世系表, 人像. 撰序者 : 金羲一,字殿雄. 鼻祖 : (宋) 金勉之,字致中. 任四川成都刺史. 下一子 : 金学元. 宗祖 : (宋) 金一韐,号济斋,行和十九,谥忠显. 学元公之子. 登进士,官翰林院学士. 自京兆徙闽省建宁府,葬于崇安县. 港桥开基祖(1世) : (元明之际) 金世宝,字文献,行孝一. 赐庆公长子. 一韐公21世孙. 因避寇,自玉环状元岙迁乐清县望莱桥. 东田始祖(1世) : (明) 金世珍,字席云,号藏彩,行恭一. 赐庆公次子. 一韐公21世孙. 自闽迁玉环,转迁白龙山. 世珍公生二子 : 金秉参,字执敬,行俭一 ; 金秉赐,字允勒,行俭二. 本谱主要为秉参公派下世系. 秉参公下房祖(5世) : (明) 金继怀,字惟新,号云潭,行良一(老大房) ; 金继甜,字维味,行良二(老二房) ; 金继满,字维丰,号龙西,行良三(老三房) ; 金继宝,字维玉,行良四(四房) ; 金继(女匽),字维晏,行良五(五房) ; 金继聆,字维音,号腾蛟,行良六(六房). 世宝公下房祖(5世) : 金启,字克辉,号怡庵,行义四(老四房) ; 金晊,字克中,行义七(老七房). 金氏雁行 : 和概乾坤祯 稽愿宙祥平 畧既纪绶韬 䕫质室翘楚 恭俭让温良 礼义循元亨 贞利肃乾坤 纲常法纪远 斋庄庆中正 荣华富贵敬. 合族讳行 : 一子仁义礼 宾智仕贒良 恭宽敏惠孝 得纪(继)志泽赐 世秉从可继 允思汝应时 日振崇昌德 贞桂(明)信道维(成) 清朝登圣位 元瑞庆雍熙. 总表字行 : 济彦宏承伯 茂祖武全宁 恩慕会立存 师敬圣䌹惟 席执球晓维 得泗之卿甫 希立彦存忠 安寕式良贵 兆绍钦从国 进士芳章必. 散居地 : 浙江省乐清县等地. 书名据版心题编目.
浏览:100
族谱之伦理价值与家训
注 : 本资料系台湾联合报国学文献馆举办第二届亚洲族谱研讨会韩籍教授孙仁铢先生所提供之资料.
浏览:0
羲之导读知识
王羲之书法作品
王羲之书法作品
王羲之是东晋书法家,有“书圣”的称呼,其擅长隶书、草书、楷体、行书等。王羲之自幼喜爱书法,在父亲王旷、叔父王廙的教导下启蒙,后来又跟着姨母卫夫人学习书法。王羲之的字并不是沿袭某个老师的风格,而是将其全部融会贯通。“羲之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比见李斯、曹喜等书;之许下,见钟爵、梁鹄书;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从这可以看出,王羲之的字其实是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的。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可以草书、行书、楷书分类。草书:《十七帖》、《初月帖》、《行穰帖》、《龙保帖》、《上虞帖》、《长风帖》、《贤士帖》、《飞白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兰亭集序》、《奉橘帖》、《孔侍中帖》、《寒切帖》、《都下帖》;楷书:《黄庭经》、《乐毅论》、《曹娥碑》、《佛遗教经》。
浏览量:1463次
王羲之简介
王羲之简介
王羲之,东晋大臣、书法家、丹阳尹王旷的儿子,太尉郗鉴的女婿,有“书圣”之称。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唐代的欧阳询、虞世南、诸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的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这些历代书法名家对王羲之心悦诚服,因而他享有“书圣”美誉。
浏览量:1736次
兰亭集序书法
兰亭集序书法
“兰亭集序”的概念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作为文学作品的《兰亭集序》,主要探讨它的内容和文学性,另一类是作为书法作品的《兰亭集序》,主要偏重于书法艺术的考察。这里指的是后者。兰亭集序是晋代书圣王羲之在浙江绍兴兰渚山下以文会友时写出的作品,也称《兰亭序》、《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被赞为“天下第一行书”。现存《兰亭集序》的摹本主要有五种:冯承素摹本为唐代内府栩书官冯承素摹写,因其卷引首处钤有“神龙”二字的左半小印,后世又称其为“神龙本”,因使用“双钩”摹法,为唐人摹本中最接近兰亭真迹者。虞世南摹本虞本是唐代书法家虞世南所临,因卷中有元天历内府藏印,亦称“天历本”。虞世南得智永真传,直接魏晋风韵,与王羲之书法意韵极为接近,用笔浑厚,点画沉遂。褚遂良摹本褚本为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所临,因卷后有米芾题诗,故亦称“米芾诗题本”。此册临本笔力轻健,点画温润,血脉流畅,风骨洒落,深得兰亭神韵。黄绢本所用绢本,纸上的效果不易体现出来。因第四行“领”上加“山”,故又称“领字从山本兰亭”。再加上年代的久远,绢色陈旧泛褐,使之与当时的艺术效果有了距离。但主要的笔意、字形,仍然保存了下来,尤其是笔与笔、字与字、行与行之间,都表现出了映带关系和顾盼姿态。欧阳询定武本定武本是唐代书法家欧阳询的临本,于北宋宣和年间勾勒上石,因于北宋庆历年间发现于河北定武而得名。定武原石久佚仅有拓本传世,此本为原石拓本,是定武兰亭刻本中最珍贵的版本。
浏览量:1174次
王羲之平安帖
王羲之平安帖
《平安帖》,是王羲之的书法精品力作,因隔水上标题“晋右将军会稽内史王羲之平安帖”而名。曾被乾隆帝盛誉可以媲美“三希堂”瑰宝,《平安帖》可称顶级藏品,《平安帖》最早见于《宣和书谱》著录,四行,四十一字。释文:十二月六日。告姜道等。岁忽终。感叹情深。念汝不可往。得去十月书。知姜等平安。寿故不平。复悬心。顷异寒。大意:十二月六日,告姜道等诸人,岁月如逝,转眼又快要到年终了,深为感叹。我很想念你们,但又不能前往见你们。收到你们去年十月的来信,知道、姜等人的近况尚好,只是寿的旧病尚未恢复,令我十分担忧。最近天气异常寒冷。
浏览量:1213次
王羲之的故事
王羲之的故事
王羲之从⼩练字,七岁已经写得很好了。后来虽然继续练了四五年,但总感觉自己进步不⼤。有次,他在⽗亲的枕头⾥发现⼀本名叫《笔谈》的书,⾥⾯讲的都是有关写字的⽅法,他如获⾄宝,偷偷地阅读起来。正当读得起劲的时候,⽗亲来了,问道:“为什么偷我的书?”羲之笑⽽不答。母亲想给他打圆场,插了⼀句:“你是在揣摩⽤笔的⽅法吗?”⽗亲认为他年纪太⼩,未必能够读懂,就把书收了回去,对他说:“等你长⼤了再教你读。”王羲之不⾼兴地说:“如果等我长⼤了才讲究笔法,那我这⼏年的时光不就⽩⽩浪费了吗?还是让我现在就学吧,免得不懂⽅法瞎摸索。”⽗亲听他说得有理,就把书给了他。于是,王羲之按照书中所讲⽅法天天苦练起来,不久,他的书法有了显著进步。但是,他并不满⾜已有的进步。在他看见东汉书法家张芝的书迹时,爱不释⼿,⾃叹不如。王羲之不仅爱慕他的字,更钦佩他苦练书法的顽强精神。在给朋友的⼀封信⾥,王羲之写道:“张芝就着池塘的⽔练书法,连池⽔都变⿊了,如果⼈们也下这么深的⼯夫去练习,未必会赶不上张芝。”从此,王羲之每天挥笔疾书,写完字后就到家门⼝的⽔池去涮笔。久⽽久之,池⽔都染⿊了,⼈们把这个⽔池称作“墨池”。根据记载,王羲之居住过的绍兴兰亭、江西临川的新城⼭、浙江永嘉积⾕⼭,以及江西庐⼭归宗寺等处,都有他的墨池。
浏览量:1405次